秋聲凝咽,蓮山垂首。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十六屆中央候補委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鄉鎮企業家,一都鎮美嶺村黨委原書記、福建省泉州美嶺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蘇新添因病在永春逝世,享年83歲。11月3日,社會各界人士自發前往美嶺村,既有黨政機關干部、社會團體代表,也有親朋好友、美嶺中學師生,還有無數從脫貧致富路上走來的普通群眾,他們手持白花,眼含熱淚,悼念帶領偏僻小山村走向共同富裕的領路人。
“蘇新添老書記的一生,與美嶺村的變化緊緊相連。從躬身田間到擘畫村業,從帶領鄉親破局貧困到打造美嶺集團發展新篇,他以敢闖敢干的勁頭,把‘窮山村’的標簽撕成歷史,讓產業興、百姓富的圖景在故土鋪展。那些深夜里的規劃圖紙,那些田埂間的促膝長談,那些為村民謀福祉的奔波身影,早已化作美嶺村每一寸土地的記憶,成為‘治村興邦’最生動的注腳。”回憶起和蘇新添從小一起長大的無數個日日夜夜,一都鎮美嶺村村委會原主任蘇忠賢紅著眼眶告訴記者,老書記走了,但他用一生書寫的奮斗與奉獻,早已刻進美嶺的山山水水,成為一座無形的豐碑。這豐碑上,沒有豪言壯語,只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赤子之心,只有“一生只為一件事,一件事干一輩子”的黨員擔當,他種下的樹已亭亭如蓋,他鋪的路正通向更遠的春天,他守護的村莊,正沿著他規劃的方向,繼續走向富足與安寧。
在蘇新添的影響下,許多人選擇扎根美嶺、回饋家鄉,一都鎮美嶺村黨委委員、福建省泉州美嶺水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馮世忠便是其中之一。他回憶起在美嶺求學和工作的點點滴滴,感慨地說道:“蘇新添董事長用他的一輩子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艱苦奮斗’是做人的基石,‘奉獻社會’是最終的目的。他是一位扎根在我們家鄉,卻心系著大家的領路人。”馮世忠以前的家庭條件十分困難,父母是農民,要供三個孩子上學。從初一到高三,整整六年,是蘇新添讓他在美嶺中學安心讀書。后來他考上上海交大,美嶺集團又獎勵他學費,讓他順順利利讀完大學,“可以說,我人生的每一步,都是蘇伯伯為我鋪的路,給了我信心。受蘇伯伯感染,2018年7月我開始擔任美嶺村黨委委員,我希望能像他一樣,為美嶺的發展盡自己的一份心。”
“蘇董事長常說‘員工的難處,就是企業的大事’,他把這句話刻在心里,更落實在行動上。”美嶺集團火電廠技術總工皇甫戰利來自河南,回憶起2006年入職美嶺集團火電廠的一幕,至今仍難以忘懷。他說,初到美嶺,人生地不熟,因南北方生活的差異有點不習慣,心想著要再換一份工作。一天,蘇新添董事長在火電廠檢查工作時,得知他在火電廠工作,就詳細過問工作和生活安排細節,之后幫忙安排了套房居住,皇甫戰利把老婆孩子接過來后,孩子也在美嶺讀了書,從此一家人在美嶺安居樂業。
斥資16.5億元建起美嶺中學,20多幢教學樓在群山間拔地而起,如今校園里的書聲瑯瑯,是蘇新添當年摸著教室門框時的期盼。“蘇伯伯不僅在經濟上支持我們這些美嶺學子,更以敢拼敢贏、無私奉獻的親身經歷為我們樹立了人生標桿!”和許許多多美嶺中學學子一樣,鯉城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助理康鳳玉趕回美嶺村吊唁。她哽咽著說,在學生時代,校園的角落、村里的小路,常能與蘇伯伯相遇,他總會關切詢問大家是否吃飽穿暖,細致了解學習狀況,那目光與話語滿是溫暖。大學畢業工作后,每次與同學去看望他,他總會殷切囑咐大家要好好工作,多為社會貢獻力量。康鳳玉說,近期,多位美嶺校友商議,決定借助校友會助學基金平臺開展助學活動,將蘇新添董事長的愛如傳遞火種般延續下去。
不只是美嶺村,左鄰右舍有困難,蘇新添同樣慷慨幫忙。“印象最深的是2003年,我們仙陽村要修一座橋梁,因村財困難,找老蘇求助。老蘇詢問修橋結構、長度、寬度和總體造價后,就幫我們解決了困難。幾十年下來,老蘇總是不遺余力地幫助我們鎮里的其他村發展經濟,捐錢捐物修橋造路,建設鄉村文化戲臺,慰問困難群眾、困難黨員等等。”談起往事,一都鎮仙陽村黨支部書記林華珠歷歷在目。她說,老蘇是一個雷厲風行、思維敏捷、樂善好施、寬宏大量的長者,他經常跟一都鎮的不少村干部促膝長談,教大家如何發展集體經濟,大家深受啟發。
“老蘇是一位強村富民的帶頭人,凝聚村民奮進合力,創造了鄉村脫貧致富的傳奇故事。他將畢生心血傾注于家鄉振興,他的一生,詮釋了老一輩共產黨員實業興村、為民造福的崇高追求,他所開創的美嶺精神,將激勵著一代代美嶺人為家鄉發展接續奮斗、奮勇前行。”與老蘇相知相識30年、曾在一都鎮工作多年的永春縣機關干部劉輝煌飽含深情地說,“畢生勤勉,大愛無疆。印象中,耄耋之年的老蘇總是在忙碌,為美嶺村和美嶺集團的發展謀篇布局,殫精竭慮。他心里總是想著別人、為著大家,一生做了許多善事好事。特別是他住進重癥病房40多天,走出ICU那一刻,最先關心的就是學生和工人的冷暖。”
先生已逝,風范長存。蘇新添一直在用實際行動詮釋黨的基層帶頭人的責任擔當。他的大愛與奉獻,點亮了美嶺人的希望之路;他的成功經驗和“美嶺精神”更激勵了無數貧困地區的人們,為全國農村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提供了寶貴經驗。蘇新添用一生詮釋:最偉大的事業,是扎根于土地;最不朽的豐碑,是樹立在人心。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