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山色半城史
游古城諸山,在歷史文化的高低起伏間讀懂泉州
泉州是一座由山海共塑的名城,自古以“海濱鄒魯”聞名。海風吹拂千年,群山環抱泉州古城——龍頭山、虎頭山、小山、釋雅山、泉山……許多起伏和緩的丘陵崗阜散布城內外,或隱于街巷之間,或憑海而立,既塑造了泉州的地貌,也蘊藏著古城的文脈與傳說。如果說海是城的胸襟,山便是城的骨相。到泉州古城,循史入山、登山望海,正是游覽泉州、讀懂泉州的最好方式。
1
龍頭山 領略古城昂然之氣

龍頭山上有西岳龍山寺
龍頭山,又名升文山、朗山,位于泉州古城西隅,范圍包括今源和1916文創園北部(舊面粉廠與舊油廠)、五塔巷、昇文小學等地,是泉州古城內海拔最高的山,根據1971年標高地圖記載,龍頭山海拔標高40.3米。
據《海錄碎事》載:“漢末,王朗為會稽太守,破虜將軍孫策逐之,浮海至東冶。策又追擊之閩越,朗欲走交州,為兵所逼,詣軍降,保于泉山。時登城南升山游覽,后人名其山曰朗山。”由此可見,東漢末年會稽太守王朗曾登臨此山。
龍頭山南麓原為五代時節度使留從效冶鐵之地,宋嘉泰年間,曾從龍在此建鐵爐廟。“鐵爐廟,在城西鐵爐鋪,舊名升文鋪廟,為五代留從效鑄冶所。宋嘉泰間,郡人曾從龍重建。”1958年,因工程建設需要,鐵爐廟遷至象峰巷內。
山上有曾從龍故居?!稌x江縣志》載:“山多奇石,有類幞頭者、硯臺者,皆宋狀元曾從龍家故物。”明代,此地又有進士陳章應居宅與按察使陳瑛所立“龍頭里”牌坊,因而得名“龍頭山”。
昔日的龍頭山上,鐵爐廟香火鼎盛,俯瞰古城。雖歷經城市變遷,“龍頭”之名仍存,延續著泉州古城昂然向上的氣息。
2
虎頭山 聽松風與書聲

一峰書院梅石
虎頭山位于泉州古城東北,范圍包括今大希夷、小希夷、泉州一中、刺桐新村、外國語中學、科技中學、東亞之窗、盛世領墅等區域,是古城范圍最大的高地。《晉江縣志》載:“虎頭山在城東北,一名松灣,舊有古松四株,東晉時物也。”
虎頭山東南為崇福寺,該寺原名千佛庵,為五代末宋初節度使陳洪進之女出家之所。崇福寺之地又名“松灣”,清代征臺將軍藍理曾題刻“松灣古地”四字,現仍嵌于寺內照墻。
虎頭山東原為荒園,民國時期尚有老虎出沒,1924年華僑陳光純歸葬于此,墓園尚存?;㈩^山東北角原有“牛臀石”(又名屁股石),為泉州城東北角標志,1958年因水利工程建設被炸毀。
虎頭山西部,宋代有凈真觀;明代泉州市舶司提舉羅倫曾在此講學,其后演變為一峰書院(又名梅石書院、清源書院),因此處有石頭開裂,狀似梅花,于是有“梅石花開狀元來”之說,寄寓泉南士子登科之夢。
虎頭山古為軍事守備要地。明代,兵備萬民英曾于此加筑羊馬墻以防倭寇。清代設東校場與執節宮堆(堆,軍事駐軍單位)駐軍,巡防守備。
如今來到虎頭山,山形依稀,仍可想見當年的松風與城廓,文氣與武脈交融,恰似這座城市的縮影。
3
小山 尋溫陵之源

小山叢竹公園(泉州晚報資料庫/圖)
小山位于古城北隅,范圍涵蓋今小山叢竹書院(原泉州三院)、府城隍廟、小山新村一帶。據清代徐之霖所記:“郡治東北有高阜,地氣獨溫,溫陵之名實肇諸此。”此處正是“溫陵”得名之源,堪稱溫陵地脈之根。
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朱熹任職同安主簿屆將滿,于此候調待轉批。他認為這里是清源山“龍首之脈”,宜為泉州傳播正宗儒學的首善之地,即倡議以“不二祠”為場所建設書院。而后,他種竹建亭,豎坊立匾,題“小山叢竹”于其上,在此講學。小山叢竹書院因程朱理學被欽定為官方主流而名揚天下,經歷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屢有修繕,文脈延綿不斷,備受文人騷客的尊敬和景仰。明代狀元、福建市舶司副提舉羅倫、理學名宦蔡清等都曾講學于此。
五代時,此地有留從效之府邸,府邸內有附屬建筑封崇寺,周顯德三年(956),舍宅為寺。宋代,此地有佛教的永隆資壽院與歐陽四門祠;明代有祭祀韓國華、韓琦、王曾、朱熹等人的五賢祠。明嘉靖年間,改護國永隆資壽講寺為府城隍廟。根據《晉江縣志》記載,清康熙四十年(1701),通判徐之霖建造了小山叢竹書院,后來屢經修葺。1925年,此地辟為溫陵養老院。1942年,一代高僧李叔同在此留下“悲欣交集”的遺墨后圓寂于晚晴室。1972年,府城隍廟前落被改造為小山小學(新村小學前身)。
2018年10月,“小山叢竹”復建工程啟動。2020年,復建工程完工,晚晴室得到了修繕,不二祠、過化亭、誠正堂等歷史建筑得到恢復。為了更好地恢復府城隍廟的規制,2023年,位于府城隍廟前的新村小學搬遷至北門街東側的原實驗小學校園內。
小山不高,卻承載泉州千年文脈。從朱熹講學到李叔同“悲欣交集”之筆,小山之名早已超越地理,這里凝結著泉州古城內斂的文化氣息——在繁華的街巷之外,泉州人始終保留著一方清明自守的天地。
4
泉山 覽萬井煙景

泉山,即今泉山門所在高地。
泉山,又名公園頂、湘山,即今泉山門所在的高地。清代為提督衙門的后院,民國時改建為公園,此地是公園的最高處。
據鯉城文史學會會長林建強考證,湘山之名源于唐代詩人熊孺登《贈侯山人》:“一見清容愜素聞,有人傳是紫陽君。來時玉女裁春服,剪破湘山幾片云。”此詩附注“湘山在泉州郡治后”,據此可推斷,泉山門所在的高地又名湘山。
泉山之上有北樓,即泉山門,是唐子城與五代時衙城之北門。唐貞元七年(791),刺史席相守泉州,重修北樓。唐代歐陽詹曾作《重修北樓記》:“登斯樓也,倚層霄于軒檻,納千里乎牕牖,……若連山之有重巒,若長江之蹙洪濤……”北樓的雄偉氣勢由此可知。南宋王十朋知泉州時,利用建貢院的余料重修北樓,并作《泉州新修北樓記》:“登而四顧,山川城廓之富,盡在目中,亦一州之壯觀也……”可見泉山門之形勝。
至民國時,泉山門樓已經風雨飄搖。20世紀40年代,泉山門遺址尚存。2003年,泉山門依唐五代風格重建,再現溫陵之形勝。城樓上如今開辟了泉州古城墻址展覽館,介紹泉州城歷代城址之展拓與演變;城樓門匾曰“萬井煙景”,意為在此處可望見泉州城社會經濟繁榮、人居祥和之景。2020年以來,“泉山門講古”活動每年在城樓下舉行,成為市民與游客了解泉州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5
釋雅山 入園林夢境

釋雅山公園內有共鳴樂臺遺址“琴臺清音”(泉州晚報資料庫/圖)
釋雅山,民間俗稱釋仔山,位于泉州古城東隅。
唐代筑城時,唐故城東垣翻越了釋雅山東麓,即今與溫陵路平行的民生崎一帶,但當時未對這個區域進行開發。南宋紹定五年(1232),“海寇”王子清侵犯泉州,知州真德秀接受里人劉叔智建議,建東南翼城,北起仁風門,循東門大溝,外繞釋仔山,回環草埔尾諸池,南至津頭埔。此時,釋雅山被完全圈入泉州城中。明萬歷四十年(1612),釋雅山西南有佛教的青蓮堂,東北有圣公宮,但仍未有建筑物相關記載出現在釋雅山山體上,此時的釋雅山上可能依然為一片樹林或灌木。
清初,靖海侯施瑯將軍在完成收復臺灣的大業后寓居于此,他將宅邸布局于通源北側的釋仔山南麓,并建大小施氏宗祠于山上,于此營建園林,山的東部為冬園(又名東園),山的西部有秋園,兩園串聯成片,綿延整座釋仔山,構成占地面積廣闊的山間園林,是清朝時泉州城內面積最大的園林之一。園林中有松石山館,有音樂亭,有古城墻遺跡,有荷塘與曲橋,有迎賓館,還有玉蘭樹等各種花木。
可以認為,清朝時期施瑯將軍對釋雅山進行了首次的大規模開發。清中葉以后,施瑯一族逐漸衰落,園林易主。清光緒年間,位于釋雅山的兩處園林皆被改為崇正書院,民國時改為民生農校,后更名泉州農校。21世紀初,泉州農校遷出,這里改建為釋雅山公園,大致還原了清初施瑯秋冬園林的樣貌。
可見,釋雅山因其地勢較高可避洪澇而在初建城池時就被圈入城中,但同樣因為地勢較高,從唐至明,沒有太多建筑在此布局,直到清朝才被靖海侯施瑯大規模開發。它見證了泉州城池格局的變遷與歷史演進。
6
府后山 掘宋元舊事

府后山的北部又名馬鞍山,因其中部有一東西向的小道橫山,山形似馬鞍而得名。
府后山,位于泉州軍分區北側至泉州實驗小學南側。此山之得名,因其位于明清時期泉州府治的后方(北面),遂得名“府后山”。
府后山北部又名馬鞍山,位于縣后街中段北側,此處原為南北走向的一座小土山,因其中部有一東西向的小道橫山,山形似馬鞍而得名。
馬鞍山有一處宋元文化堆積層,為重要考古遺址。1976年與1979年,泉州市文物管理部門兩次對遺址進行調查清理及部分試掘,獲得一些器物及地層堆積資料。20世紀80年代,泉州衛生學校擴建校舍,在平整校區馬鞍山的施工中,出土不少陶瓷器和瓷碎片。2013年、2019年又陸續出土宋元器物、墻磚、陶片,為研究當時泉州人居生活與建筑提供了實物佐證。
7
古城綠脈 山在城中,城在山中
除以上幾座山外,泉州古城內還有鸚鵡山、詹厝山、傅府山、云山、新花山等多座小山,或因名賢故居,或因寺廟而興,構成泉州的山丘群像。鸚鵡山曾以“鸚山暮云”著稱,是承天寺北的小高地;詹厝山承載歐陽詹、詹仰庇兩位賢士遺跡;傅府山得名則與宋代龍圖閣學士傅伯成有關,其前身涂山舊有禹王廟以鎮水患;云山則以古榕花事聞名,象征古城文脈綿延,令人神往。
這些小山丘陵既是地貌,也是文化的浮雕,不以高峻取勝,而以人文見長。它們如散落在城市肌理中的句讀,讓古城空間有起伏、故事有依托,山雖不高,卻藏著泉州城最深的文氣與底色,見證泉州從海港商埠到文化名城的演變。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