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屆大賽主場館晉江國際會展中心 (融媒體記者林勁峰 攝)
10月28日,第三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在泉州晉江圓滿閉幕,成功呈現了一場集科技創新、人才對接、成果轉化為一體的高水平博士后盛會。
初春啟幕,金秋收官。3.6萬人參賽、8006個博士后項目報名,相比上一屆大賽,報名人數、項目數分別增加了44%、29%……這場規模最大、層次最高、覆蓋面最廣的全國性博士后大賽,以“博創引領四十載 智匯賦能向未來”為主題,見證了我國博士后制度實施40周年的新輝煌。
狹路相逢,勇者勝!經過激烈比拼,大賽最終共產生63個金獎、133個銀獎、198個銅獎。泉州本土創新力量表現搶眼,奪得3金、3銀、2銅的優異成績,涉及多個組別和賽道。
全國博創賽,“永不落幕”。于東道主泉州而言,這場高規格賽事的成功舉辦,不是終點,而是博士后人才與城市“雙向奔赴”的起點。

泉州市實驗小學組織六年級的同學們前來A館探館研學(融媒體記者林勁峰 攝)
巔峰對決,千項創新成果競逐“產業前沿”
從實驗室到博創賽競技場,一大批胸懷科技報國理想、具有創新思維與扎實學識的青年英才攜千項前沿科技創新成果,齊聚于晉江國際會展中心,同臺競技,勇闖科技“前沿地”“無人區”。
聚焦國家重大戰略、科學技術前沿和產業發展需求,本屆大賽設置了創新賽、創業賽、海外境外(“一帶一路”)賽和揭榜領題賽四個組別,覆蓋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高端裝備制造與機器人等七大賽道。46支參賽隊伍、1700余個項目、近3000名頂尖人才齊聚“晉江經驗”發源地,上演“巔峰對決”。
走進賽場,前沿科技產品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全國首創的“人工骨骼科技籃球鞋”“無氟安踏膜”“菌草生態循環利用”……一項項新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賽場,展現了博士后群體這群“最強大腦”在國家科技創新中的骨干作用。
作為本屆大賽的亮點之一,海外境外(“一帶一路”)賽共吸引6449名海外青年人才報名1361個參賽項目,比第二屆大賽增長111.66%,其中來自港澳臺地區195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252個、其他國家914個,大賽對海外青年人才吸引力不斷提升。
海外境外(“一帶一路”)賽金獎獲得者、泉州萬龍時代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孟崇說:“對于我們海外境外歸國人員而言,博創賽不僅有效彌補了國內產業信息、人脈資源的短板,更讓我們得以將多年積累的學術成果轉化為破解產業痛點、創造實實在在產業價值的核心力量,真正實現了創新項目與產業的同頻共振。”
記者留意到,競賽現場有20多名“老外”參與。巴基斯坦籍華僑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博士研究員穆罕默德·納迪姆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看來:“每當聚焦特定行業,中國始終走在世界前沿??茖W研究的目的在于服務人類福祉,通過舉辦此次博創賽,看到了各界同仁的努力,由衷期待我們與全球奮斗者共同努力,攜手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獎項固然重要,對于部分參賽者來說,超越勝負之外的收獲,更為珍貴。
“這次參賽對我們項目和張榜企業而言,價值遠超競賽本身!”作為新能源與環保賽道的獲獎者,河南鄭州輕工業大學王凡博士后團隊研發的“籠冰新材”技術,在賽事中與企業需求精準匹配。“不僅解決了企業難題,更拓展了我們對技術應用前景的新認知。”王凡說道。這種思想碰撞與視野拓展,正是賽事“以賽促融”的生動體現。

博創賽展區亮點多多,不少展館出現機器人的身影(融媒體記者陳起拓 攝)
產研融合,從競技場到生產線“精準銜接”
博創賽不只是智力“競技場”,更是一把打開產業發展枷鎖的“金鑰匙”。
“會前有匹配、會中有洽談、會后有跟進”,本屆大賽堅持“以平臺聚才、以服務留才”,積極為人才與產業搭建精準銜接、雙向奔赴的“橋梁”。
揭榜領題賽的“企業出題、人才解題”模式,是產才對接的核心平臺。這一賽道共發布技術需求766項,涉及項目總投入近40億元,揭榜獎勵總額近9000萬元,有效搭建起博士后創新項目與產業深度融合的平臺。
這樣的成果,可從泉企美佳爽窺見一斑。其發布的“速滲干爽生物降解無紡布材料研發與應用”技術需求,由土生土長的晉江人、福州大學許平凡博士及其團隊成功揭榜并入圍總決賽,為行業提供了一套系統性的綠色解決方案。“創新不再局限于實驗室,真正有了產業價值和社會價值。感謝企業提供產業化平臺,讓我們的研究成果更快地走向市場!”許平凡深有感觸地說。
經過比拼,許平凡博士后團隊的參賽項目——“全生物降解無紡布材料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示范”項目,獲得揭榜領題賽新材料與石油化工賽道金獎。
一些企業從創新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出題人、合作者與投資人。“哪怕這些技術成果中只有10%可以落地,給產業帶來的效益和變化都是巨大的。”安踏集團創新研究部技術研發高級工程師、博士后車秋凌分享了通過企業博士后工作站與武漢紡織大學聯合攻克“玄武巖纖維材料”的案例。
除了揭榜領題賽,總決賽期間還同步開展成果轉化、創業服務、人才招聘和創新創業主題交流等活動,促成一批關鍵核心和交叉前沿技術項目與市場“面對面”“手牽手”。
在開幕式當天,以“智涌泉州·博創新程”為主題的泉州市產才交流對接會在晉江舉行。主辦方按博創賽賽道領域細分七大交流區域,每個專區均采用“固定圓桌+項目展板”布局,實現產業需求與人才項目的精準“對頻”。
這場對接會,讓多個博士后項目與本地產業需求形成強烈共鳴,展現出“產學研融合”的務實價值。
32歲的孟凡博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博士后,由他主導的“復雜曲面電路一體化成形制造技術與產業化”項目闖入大賽創新賽總決賽。“泉州是重要的裝備制造基地,我們的技術正好需要產業場景來驗證和迭代,希望能與赫步智能開展合作,共同攻克行業難題。”孟凡博表示。
產研融合“雙向奔赴”,結出了豐碩成果。
截至目前,泉州各縣(市、區)已組織2800多家企業、4500多人觀摩大賽,初步對接了266個意向項目和框架項目,已簽約項目150個,對接128個博士后團隊,直觀體現了賽事的實效。在人才招聘方面,234家單位帶來1500多個優質崗位,初步達成用人意向300余人,實現了創新創業與人才引育的雙向賦能。
一系列高效務實的交流對接活動,實現了企業需求與技術成果的精準匹配,推動了高層次人才與創新主體的高效鏈接,有力促進了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深度融合。
城市窗口,“辦好一場賽,提升一座城”
賽場之內,是科技“含金”的較量;賽場之外,是城市窗口的展示。
此次高規格的全國性賽事落地泉州晉江,既是對我市人才工作和創新生態的高度肯定,更是泉州向世界展示開放姿態、匯聚天下英才的絕佳窗口。
開幕式后,本次大賽的“大明星”——頭戴簪花圍的吉祥物人型玩偶“福創創”亮相泉州館,令人印象深刻。在泉州展館內,一場以“海絲起點·古今交融·智創未來”為核心理念,以海上絲綢之路為敘事起點,貫穿“過去—現在—未來”時間軸線,涵蓋“城市文化—產業實力—人才生態”三大內容板塊的泉州故事精彩上演。
“展館呈現泉州深厚的文化底蘊、堅實的產業基礎與開放的人才生態,不僅是一次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更是一封面向全球優秀博士后和青年科技人才發出的盛情邀請。”泉州市人社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晉江展館則深度解讀了晉江特色的“企業家+科學家”融合創新機制——這一機制成功打通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F場,企業家與科學家成功對接典型案例的展示,以鮮活實例生動印證了晉江科技創新的實踐成效。
城市窗口的展示,更體現在辦賽水平上。
作為東道主,泉州積極承擔多重角色:努力做到既是圍繞全局、保障有序的賽事“組織者”,也是熱情周到、細致入微的“服務員”,更是項目對接、成果轉化的“推動者”。比如,在強化專業精細保障上,泉州構建覆蓋全流程的智能化賽務支持系統,實現賽事服務和會務服務“一網通辦”。組建專業化服務團隊,在接待引導、交通調度、安全保衛、醫療應急等各環節,統籌資源、細化方案、反復演練、注重細節,讓每位參賽選手和參會嘉賓有良好的體驗,把大賽辦成品牌賽、優質賽;在成果落地轉化上,把大賽辦出特色、辦出成效,充分發揮大賽促進產學研融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搭建人才交流平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泉州將以辦好此次大賽為契機,進一步做優“海絲泉州·人才港灣”品牌,不僅吸引優秀人才和項目落地泉州,也通過大賽展現泉州惜才愛才、鼓勵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切實發揮“以賽促轉、以賽促創、以賽促產”的作用。
星火可以燎原,大賽“永不落幕”。泉州將把成果、項目、企業等多要素嫁接到線上對接平臺,實現對接常態化、精準化,確保大賽結束后,人才交流不停歇、成果轉化不斷線、項目合作不中斷,真正實現“云上對接、線上聯動、長期運行”的大賽延續效應。
智匯泉州,博創未來。這場智慧與創新的盛會,必將讓更多創新成果在泉州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為中國式現代化泉州實踐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動能!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