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到福建(泉州)先進制造技術研究院(簡稱“泉州先進院”)的中試基地,機器人靈活舞動,智能力量訓練機器人、酒業物流機器人等多項成果從實驗室快步走向生產線,在真實的制造場景中扎根生長。而在兩年多前,這里還是一家傳統科研平臺,項目合作多是“交作業”式的短鏈交易,后續成果轉化服務往往步履維艱。
2023年5月,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術研究院更名為福建(泉州)先進制造技術研究院,實行市場化改制,采用“研究院+技術轉移中心+產業化公司”模式,打破“大鍋飯”。“在技術轉讓收益上,研究院按照團隊分配不低于七成進行分配,大家還可以發揮才能,參與項目股權分配。”泉州先進院副院長梁培棟說。
“改制后,我們更像一個創新復合體,從市場調研到落地轉化等實現全流程服務企業,讓技術真正在產線上開花。”梁培棟感慨道。不僅如此,該研究院還全資控股成立了泉州哈科先進制造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推動智能制造裝備及機器人等技術新成果在泉州的生產土壤中落地發芽。
改制僅一年,泉州先進院的年度技術綜合服務合同額就突破4000萬元,比增超一倍。去年,這個數據更是翻了一番,創歷史之最。
改制轉型是大勢所趨。
“科研平臺不能‘閉門造車’,必須直面市場。”泉州市科技局局長史思泉說,2021年8月以來,泉州立足制造業城市根本,深入實施“抓創新促應用”專項行動。其中,大膽推進大院大所市場化運作,出臺支持市場化產業化轉型“5條措施”、推動融合發展“14條措施”。針對院所運營效果參差不齊的問題,創新“4+2”指標評價體系,對好的院所加碼支持,對一般的院所推進實質性改革。
在此之下,泉州高水平科研平臺從2020年的18家增至2024年的30家,實現“重點產業全覆蓋、新興產業有支撐”。
再將視線轉到洛江區智能裝備制造產業園,鐵拓機械的智能瀝青攪拌設備整齊列隊,準備發往全球。這家專注瀝青混合料再生設備的企業,近年來在市場上一路逆襲,營收從2021年的2.44億元增至2024年的4.56億元,2024年3月登陸北交所,成為首家在北交所上市的泉州企業。
然而,回溯到2004年企業成立之初,鐵拓機械在摸索升級符合中國筑路市場需求的瀝青混合料攪拌設備時,走了不少彎路。
“我們在引進國外或先進地區的設備和技術后,發現完全照搬外面的技術是行不通的。”鐵拓機械總經理高岱樂說,中國地域跨度大,必須根據各地地理環境、原材料調整設備參數。
破局沒有捷徑,創新是唯一出路。
為此,鐵拓機械每年將營收資金的約4%投入研發,建立了行業內規模屈指可數的約60人研發團隊,并同步成立福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福建省瀝青再生設備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正是這樣持續的技術投入,讓創新的種子在一條條產線上深深扎根。這些年,鐵拓機械陸續開發出適用于高速公路、國道、城市道路等不同路面的瀝青混合料攪拌設備,形成了“高效節能加熱烘干技術”“多管瀝青發泡溫拌技術、高壓水瀝青發泡技術”“RAP逆流式高效節能加熱技術”等多項核心技術,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榮譽稱號。
“研發投入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核心驅動力。”深諳于此,泉州持續健全政府引導、市場主導、金融支持等多元科技投入機制,有力帶動全社會研發投入總量、增速、強度實現新突破,全社會研發投入連續7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研發投入的大幅增長,像鐵拓機械這樣的科技企業,在泉州如雨后春筍般成長,全市高新企業數量從2020年的1037家增長至2024年的3100家。
科技企業方陣不僅要有“量”的擴容,還追求“質”的躍升。泉州市科技局副局長陳巖介紹,近年來我市大力實施高新企業增量提質行動,分規上規下施策,推動高新企業培育由結果考核導向轉變為過程培育,讓成長企業更解渴,不搞錦上添花。
去年,泉州規上高技術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9%,增速比上年加快5.2個百分點。
我的獲得感
●泉州先進院副院長梁培棟:
“改制就像一場春雨,讓科研的種子真正在產業土壤里生根發芽。過去我們關起門搞研究,現在團隊主動跑現場、找需求,解放思想,激發活力,讓大家干勁十足??粗夹g從原理樣機變成實用產品,這種成就感是實實在在的。市場化改革讓我們找到了科研人員的價值歸屬。”
●鐵拓機械總經理高岱樂:
“在泉州做實業,總能感受到政府‘推一把、扶一程’的溫暖。從技術攻堅到上市籌備,專班服務始終相伴。這種‘自己人’般的支持,讓我們相信,只要把創新的根扎得更深,就能在市場的土壤里開出更燦爛的花。”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