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游玩除了抬頭望,還得低頭看。因為在這座古城里,動人的風景不只存在于紅磚燕尾的古厝檐角,更藏在許多人匆匆路過卻未曾留意的小細節(jié)中。它們悄悄躲在墻角、巷口、腳下,甚至排水溝蓋上,用一種近乎頑皮的方式,向發(fā)現(xiàn)它們的人輕輕打聲招呼。

“簪花小倉鼠”(泉州晚報資料圖片)
西街每天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打卡,但大多數人看開元寺、鐘樓時,卻錯過了一個藏在墻角的“小居民”。在西街中段一處圍墻的底部,藏著一只僅有巴掌大的“簪花小倉鼠”。它圓頭圓腦,雙眼溜圓,不張揚卻自帶治愈感,仿佛剛剛從墻洞里好奇地探出頭來,打量著這條千年古街。

古城金魚巷造型獨特的下水口(來源:泉州文旅公眾號)
金魚巷,古與今在此融合碰撞出市井繁華。最妙的是巷子中那些不起眼的下水口。雨天來臨時,雨水從“金魚”下水口匯入地下,仿佛它們正自在吞吐,讓原本功能性的排水設施瞬間有了生命。實用與意趣完美結合的設計,讓人忍不住贊嘆!
在許厝埕,立著一座小巧的“敬字亭”。古時泉州文風鼎盛,敬字惜紙是深入民間的傳統(tǒng)。人們認為寫有字的紙不應隨意丟棄,而應放入敬字亭中焚燒,以示對文化的尊重。這座亭子雖小,承載的卻是一座城市對知識的敬畏。如今雖然不再使用,但它依然靜靜立在巷口,提醒著每個路過的人:文字,值得被溫柔以待。
在德濟門遺址廣場上,除了古老的城門殘垣,還有一處很容易錯過的小區(qū)域。這是泉州最早的一盞路燈的遺址,就在東南側的泉郡天王宮旁,原是一個六角形的石龕。有考古專家認為,這是清代石壁路燈。這一盞燈曾經孤獨而堅定地亮起,溫暖了夜歸人的路,它更是一個關于“光明之城”的隱喻。

泉州古城古榕巷迷你版“石敢當”(王柏峰 攝)
石敢當是閩南常見的鎮(zhèn)煞辟邪之物,通常立于巷口或墻角。泉州城里石敢當不少,但古榕巷的這一只石敢當,你可能沒發(fā)現(xiàn)。在古榕巷的一處民居,有一個離地約15厘米高、10厘米寬的小洞,這里藏著一只可愛的石敢當,像在和人玩捉迷藏。

泉州古城北山巷的石敢當(王柏峰 攝)
在泉州,這樣的趣味小細節(jié)還有很多,它們藏在古城的各個角落,等待著每一個有心人的發(fā)現(xiàn)。所以,下次來泉州,不妨放慢腳步,多看看腳下和身邊。因為這座城市的可愛,就藏在你一不留神就會錯過的地方。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chuàng)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chuàng)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