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蠣的碘含量其實并不突出。圖為奎霞海蠣湯。(林勁峰 攝)
秋風起,開漁忙。最近福建人的餐桌實現“海鮮自由”啦。多汁的海蠣、鮮美的帶魚、肥嫩的黃花魚……一口下去全是大海的鮮味。與此同時,一種關于海鮮補碘的說法又出現了——“我們經常吃海鮮,不需要吃碘鹽”。但經常食用海鮮真的能滿足人體對碘的需求嗎?福建疾控中心專家用科學監測和數據跟大家說清楚:“吃海鮮=不用碘鹽”真的是個大誤區!
根據福建省近年開展的碘缺乏病病情監測結果顯示,兒童、成人及哺乳婦女的碘營養水平總體處于適宜范圍,但孕婦群體的碘營養水平仍略低于推薦標準。這一現象提醒我們,即使是在海鮮消費較多的沿海地區,碘攝入問題仍不容忽視。
那么,海鮮的碘含量究竟高不高?數據顯示,海帶(2950微克/100克)、紫菜(4323微克/100克)和海草(15987微克/100克)確實是碘含量高的食物。
但人們日常食用的大部分其他海鮮,如海蠣、帶魚、黃花魚、魷魚等,碘含量其實并不突出:帶魚約為40.8微克/100克,大黃魚14.9微克/100克,甚至不足鵪鶉蛋(233微克/100克)和牛奶(20微克/100克)的水平。
事實上,除了少數幾類“高碘選手”,大部分海產品的碘含量與常見的肉蛋奶類相差不大。值得注意的是,海帶、紫菜等雖然含碘量高,但實際食用頻率和數量有限。例如,很多人并不會每天食用海帶,每次攝入量也遠低于100克。
再看膳食結構。根據2022年中國居民膳食平衡寶塔推薦的一天飲食攝入情況,一位25歲男性每日通過食物天然攝入的碘為67.5微克(烹調的損失率約為20%),遠低于成人每日120微克—600微克的推薦攝入量。即便加上經常食用海鮮,也難以彌補這一缺口。而如果每天攝入5克加碘鹽(約提供100微克碘),碘攝入水平則可達到適宜范圍。
因此,“經常吃海鮮就不需要吃碘鹽”是一個認知誤區。在當前飲食結構下,碘鹽仍是我國絕大多數居民(包括沿海地區)膳食碘的重要來源。除甲狀腺疾病患者需遵醫囑控制碘攝入外,絕大多數人需要長期食用碘鹽。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