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的海岸線上,生蠔的身影隨處可見。自古以來,人們便懂得將蠔殼變廢為寶,造就了“千年磚,萬年蠔”的蚵殼厝傳奇。作為“蠔”門大市,泉州的生蠔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已成為漁業支柱產業之一。而數不勝數的蠔殼也被賦予新的生命,變成獨具特色的文創品,不僅“蠔”有創意,還寄托著美好的寓意。

包裝精美的“蠔”主題文創品

蠔系列文創產品
古代“蠔”智慧
生蠔,學名牡蠣,閩南語稱“蚵”。明代,廣東按察使黃承昊在《折肱漫錄》中提到,福建牡蠣“其味冠海錯”,乃是諸多海產中第一名。閩南地區很早以前就已懂得牡蠣附石而生,到明清時期,泉州投石養蠣已十分普遍,泉州的洛陽橋與蟳埔蚵殼厝,都閃耀著古代人的智慧。
洛陽橋地處洛陽江入??冢募薄⒂倌嗌詈?,常規橋基難以穩固。造橋工程首創“種蠣固基法”,利用牡蠣繁殖速度快、附著力強的特點,在橋墩和橋基上人工養殖牡蠣。牡蠣分泌的黏液可將石塊黏結成整體,形成天然的“生物混凝土”,增強橋基穩定性,同時抵御海水侵蝕和水流沖擊。在世界橋梁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最終使得水闊浪急的洛陽江“天塹變通途”。清代畫家聶璜在所著的《海錯圖》中寫道:“水沫凝石,無中生有。惟蠣最多,堅而且久。”

身著簪花盛裝的游客在蚵殼厝間流連
如果說“種蠣固基法”是泉州關于生蠔的一大智慧,那么“蚵殼為厝”便是另一大智慧。隨著泉州“簪花圍”的走紅,蚵殼厝也隨之出圈。蟳埔這座枕著泉州灣的小漁村,用蠔殼砌成的墻壁在陽光下泛著珠光,成為獨特的風景線。蚵殼厝是蟳埔人的“海上傳家寶”,據《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觀》記載, 早在元末明初,倭寇時常侵襲泉州沿海,掠奪財物,摧毀房屋無數,無惡不作。當倭寇退去,村民們在一片狼藉的廢墟上重建家園,就地取材,用破碎的瓦礫與土石攪拌,配合生蠔殼、黃泥、紅糖、蒸熟的糯米等堆砌而成墻體。
因“蠔”與“豪”諧音,蟳埔村民便戲稱自己的房子為“千年豪宅”。走過蚵殼厝,這些巨大的蚵殼墻體堅硬耐久,內外分為三層,既防水隔熱,又御寒擋風。殼墻上的蠣殼尾端朝上,能讓雨水順著殼面流走,又能借海風“哨音”驅趕蚊蟲。中國建筑學會歷史分會《閩南傳統建筑研究》(2020)將蟳埔蚵殼厝列為“本土生態建筑典范”。
如今,絡繹不絕的游客頭戴簪花,身著繽紛亮麗的蟳埔女服飾,漫步蟳埔村,在一座座蚵殼厝間流連感受泉州獨特的文化記憶,也與蚵殼厝一道成為泉州亮麗的風景線。
文創“蠔”點子
與時俱進,用蠔殼開發的文創產品更是讓人大開眼界,直呼“蠔”有創意。

文創產品“蠔有鉗”,寓意“好有錢”。

文創產品“大蠔前程”

文創產品“福入蠔宅”富有地域特色
蠔殼與蟹鉗組成的“蠔有鉗(好有錢)”、充滿美好祝福的“大蠔前程”以及蟳埔蚵殼厝特色的“福入蠔宅”……最近在武漢舉行的2025中國文化旅游產業博覽會上,泉州豐澤城運產業集團的蠔系列文創產品亮相,憑借實用與趣味結合的特色成為展會熱門話題。

生蠔冰箱貼
這些產品回收蟳埔片區的廢棄蠔殼,經過篩選、清洗、消毒、打磨,再結合海洋元素加工而成。獨特的設計與實用屬性,讓“泉州海味”成為可觸摸、可擺放的文化載體。集團品牌宣傳部負責人林婷婷介紹:“我們將蠔殼轉化為精美藝術品,既滿足游客‘求吉祥、買特色’的心理,又實現海洋資源的循環利用,同時還賦予海洋廢棄物新的文化內涵,形成‘環保+文化’的獨特市場記憶點,也體現了沿海地區獨特的建筑美學,展現閩南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據介紹,該集團還利用蠔殼打造并推出香氛蠟燭、冰箱貼等產品,進一步豐富產品線。
在西街樂城知禮文創品店,生蠔殼點綴彩色滴水獸,成為實用的點香器皿。設計師謝敬煜說:“滴水獸與蠔殼都是閩南特色,兩者合二為一,以生蠔殼為皿,來承托一縷香的靜謐時光,讓游客在獨特的香道體驗中觸摸海絲記憶與閩南精神。”
演繹“蠔”豐富
作為“蠔”門大市,泉州生蠔產量極大。僅晉江東石塔頭劉村,就有年產生蠔2.5萬至3萬噸的規模。據悉,該村有100多戶300來號人從事與生蠔相關的產業。每年農歷四月生蠔豐收的季節,村里還會舉辦剝生蠔比賽。
生蠔產業“生態+”模式下,生蠔殼從“廢棄物”華麗轉身為“調理劑”等新資源。在惠安等地,相關企業與中國科學院、廈門大學等院所深化合作,經過系列技術創新,用生蠔殼研制多種新型生物改良材料,可廣泛用于生態環境治理、重金屬污染水土改良、水產養殖、環保建材等眾多領域。
充分運用牡蠣的“剩余價值”,泉州人還把蠔殼作為藝術素材,創意層出不窮——

《紅羽礁龍》的龍鱗運用了菜市場搜集來的蠔殼,體現作者“廢物利用、環保再生”的創作理念。
去年是龍年,上元佳節,環保裝置藝術工作者寶小格在泉州西街老菜市場的百年榕樹上創作龍燈《紅羽礁龍》。作品以閩南人最熟悉的紅磚瓦和海蠣殼為主要材料,“紅羽”便是利用閩南紅磚古厝的建筑廢料組成龍的須發和羽翼;而“礁龍”則是運用菜市場搜集來的蠔殼,組成堅實且靈動的龍鱗,作者以此體現“廢物利用、環保再生”的創作理念,內置發光裝置的龍燈在夜色下別有一番景致。
去年洛江區首屆洛陽橋文化旅游節期間,洛陽橋邊的劉氏家廟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蠔殼畫體驗活動,吸引了眾多游客。90歲的劉以符退休前是中學教師,年輕時學過繪畫。嘗試在蠔殼上作畫的他,作品多以洛陽橋周邊風景、泉州東西塔為表現對象。劉以符說,希望能用這種方式讓更多人看見洛陽橋、看見家鄉泉州。他的畫也被泉州洛江區檔案館收藏。館方表示:“蠔殼畫生動展現了泉州地區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濃厚的地方特色,我們希望讓更多人欣賞到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
■他山之石
國外蠔殼創意
在全球范圍內,廢棄生蠔殼的“創意再生”正以多元形式展開,成為環保與藝術結合的典范。
歐美國家側重生態修復與藝術創作。北美“牡蠣礁恢復計劃”將牡蠣殼投入海灣,為幼蠔提供生長基床,重建海洋生態系統并保護海岸線。紐約港項目已回收使用數十萬磅(1磅為0.454千克)蠔殼。歐洲設計師則將其轉化為高檔家居品,比利時藝術家用蠔殼制作shimmering吊燈,法國工匠將其嵌入樹脂制成桌面,融合自然美學與現代設計。
在亞太地區,日本廣島推出趣味文創“生蠔斜挎包”,韓國濟州島將蠔殼碾碎后與傳統材料混合,開發出新型環保建材。
澳大利亞與美國還探索前沿應用:悉尼藝術家用蠔殼混凝土打造公共藝術裝置,而美國科技公司Pearlita Foods研發細胞培育牡蠣肉,未來可能配套開發生物降解殼。這些創新實踐讓蠔殼從海鮮廢棄物蛻變為生態保護、藝術創作與科技創新的珍貴媒介,詮釋循環經濟的無限可能。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