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雙節”長假,泉州以豐盛的文旅盛宴款待八方來客,以熱情周到的服務回應大家的期許。如今“超級黃金周”落下帷幕,游客從這座古城出發,搭乘返程的列車與航班,把旅途的記憶帶回家中。我們不禁好奇,在返程旅客的行囊之中,究竟會裝著怎樣的泉州?
泉州很“出片”,人人都是攝影家

泉州很“出片”,人人都是攝影家。

外國游客打卡開元寺

游客們帶走了滿滿的回憶,也留下了“常來常往”的念想。
在泉州,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古城里的紅磚古厝、聯排騎樓,是天然的取景框;海岸邊的潮起潮落、日出月升,皆可入鏡成畫。人們用腳步丈量街巷,用目光捕捉風景,將整座城市編織成一部流動的影像。游客不只是過客,更是這座“世遺之城”的記錄者與敘事者。

游客在豐澤蟳埔碼頭拍攝簪花美照(陳起拓 攝)
你看,頭戴“簪花圍”的姑娘們,在蟳埔的蚵殼墻前巧笑嫣然,仿佛時光在此停駐;身著惠安女服飾的游客立于崇武海岸的礁石之上,衣袂與海浪共舞,定格成海天之間最動人的一幀。清源山上,晨光為靜坐千年的老君巖鍍上金邊,游人等候合影,更像是在與古老智慧進行一場無聲對話;開元寺內,仰拍的鏡頭捕捉的不僅是東西塔磚石的莊嚴,更是一份跨越時空的虔誠與寧靜。

戲劇盲盒《偶遇世界·因為刺桐》,圖為《怒海》劇照。(張九強 攝)
今年的取景框里,增添了更多動感的“戲碼”——《偶遇世界·因為刺桐》首創“戲劇盲盒”的觀演模式,讓觀眾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與未知的劇情驚喜相擁。“推開騎樓的木窗,里面竟是國潮奔涌、非遺閃耀的舞臺,恍如夢回刺桐城!”來自山東的李女士在中山路上發出如是驚嘆。“∠45°刺桐幻幕”系列之“我們的節日——刺桐中秋奇妙月”國潮快閃,以沉浸式體驗將傳統文化編織進當代節慶,讓月光、音樂與人文在鏡頭中交織共鳴。
當夜幕降臨,豐海路的江燈倒映水中,中山南路騎樓的暖光溫柔灑落,蟳埔漁人碼頭煙火綻放如星雨——這一切,都為遠道而來的旅人,添上了一抹“夜泉州”獨有的夢幻色調。在這里,攝影無需技巧,因為泉州本身,就是一幀幀會呼吸的閩南風情。你只需舉起鏡頭,便能截取一段時光,收藏一座城的體溫與回音。
泉州很“有料”,什么都想帶走
泉州的“味道”,不僅要用舌尖品嘗、吃進肚里,更要“打包”進行李,讓旅途的滋味無限延長。
古早味的“伴手禮”,是行囊里的深情。漫步在西街、中山路,游客手中少不了酸甜脆嫩的蜜餞、外酥里糯的芋頭餅,以及那真空包裝也鎖不住濃香的姜母鴨。來自天南地北的旅人,在氤氳的煙火氣中由衷贊一句:“泉州真好呷!”而后,心滿意足地將這份地道風味打包帶回故鄉。
新潮流的“文創品”,是千年文化的時尚轉型。在中山路的一家文創店里,上海游客趙先生端詳著以東西塔為造型的八音盒:“這個造型一看就是泉州風格,買回去做個紀念。”隨后,他又拿起印著“水查某”(漂亮女孩)、“好康斗相報”(好事一起分享)的方言鑰匙扣,“這些方言真有趣,買幾個送給朋友”。店員耐心地介紹每個產品背后的故事,于是,泉州厚重的文化,便藏在這份輕盈的紀念中,悄然啟程,奔赴遠方。

國慶期間,游客在中山路漫游慢生活,參與移動漫游車相關活動,獲取漫游大禮包。
“來泉州,先拖鞋!”這個假期,泉州的新爆款,竟是一雙聯名款拖鞋。泉州以“國慶來泉州·漫游慢生活”為引,把“累了就拖一會兒”的松弛感,釀成了可觸摸、可帶走的旅行驚喜,讓一雙拖鞋陪伴游客讀懂這座城市的慢生活。拖鞋底部特意復刻了泉州街巷的小石路紋路,帶著細微顆粒感的凹凸設計讓每一步都像在為腳底做輕柔按摩,真正讓“漫游泉州”成為一點都不費腳的愜意享受。
從可品嘗的古早味到可把玩的潮物,游客們帶走的,是能夠分享的泉州風味,更是能夠留存的城市記憶與生活態度。
泉州很“暖心”,下次還要再來
一座城市的溫度,不在于其擁有多少故事,而在于它如何對待遠道而來的客人。

為游客提供交通便利的小白車
全市開放免費停車場超百個、免費停車位超2萬個,開通免費公交線路、跨區域旅游接駁專線72條,投入免費公益講解員、志愿講解員超2000人,推出親民住宿白名單100家……這個假期,泉州用百項暖心服務讓游客為這座城市打下一個又一個“五星好評”。
“我們預約了免費公益講解,專業人員帶著我們邊游覽邊講解,態度熱情,內容接地氣,讓我們的這趟泉州之旅體驗感拉滿。”來自湖北的游客胡女士說。國慶中秋假期,泉州啟動“國慶來泉州·漫游慢生活”等特色公益講解活動,集結超2000名專業導游與志愿講解員,引領市民游客沉浸式觸摸世遺文脈,在步履之間感受泉州的歷史厚度與城市活力,讓文旅體驗從“靜默景觀”變為“可感故事”。
泉州的人情味,不僅在準備充分的官方服務里,更體現在本地居民的熱情好客上。在中山南路“聚寶杯”萬人博餅大賽中,來自江西的周先生第一次嘗試博餅,旁邊的泉州阿姨熱情地傳授技巧:“手要穩,輕輕擲。”
“在泉州,向本地人打聽特色美食,他們總會熱情地告訴我怎樣吃最地道,上哪兒吃最正宗,有時甚至手把手幫我規劃路線,掏出手機細致講解。”這份淳樸與熱忱,讓來自杭州的桂夢雨深受觸動。“那種撲面而來的煙火氣,那種真摯的人情味,讓人還沒離開,就已經開始期待什么時候再來。”她笑著說道。
行囊再滿,也裝不盡泉州所有的光影、風物與溫情,游客們帶走了滿滿的回憶,也留下了“常來常往”的念想。當海風再次吹過洛陽橋,這座包容而溫暖的城市,依然會敞開懷抱,等待與每一個人熟悉或嶄新的故事再次相遇。泉州,永遠在路上,在行囊里,在下次見面的約定中。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