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世界陶瓷之都。商代原始瓷碗的千年回響,也將陶瓷文化深深烙進了當地人的飲食基因。近日,一場以“村碗”為名的美食盛宴,將散落在戴云山脈深處的鄉野風味,借由瓷碗這張“金名片”,從村落灶臺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窯火與灶火的千年共生
白瓷的純凈、帶藍邊瓷盤的雅致,與色澤豐富的菜品相互映襯,在餐桌之上盡顯飲食與陶瓷藝術融合的獨特魅力。
早在商代,德化就已出現了原始瓷碗。那些帶著粗糲釉色的陶土器皿,質樸而厚重,它們曾盛放著先民們從山間采摘而來的新鮮野果,見證著古老生活的煙火氣息。到了宋元時期,德化窯迎來了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精美的瓷器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揚帆遠航,暢銷東南亞、歐洲等地,讓世界領略到了東方陶瓷的獨特魅力。明清時期,德化白瓷更是達到了鼎盛之態,成為中國極具代表性的外銷瓷,此后數百年間一直盛燒不衰,聲名遠揚海外。
德化縣打造的“村碗”為深厚的陶瓷文化傳統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創意。首屆“村碗”以“傳統家宴”“食材創新”“風味小吃”三大主題為核心,向德化縣18個鄉鎮廣泛征集特色菜品。所有參賽佳肴都必須盛放于本地瓷器中,從而將美食與陶瓷藝術緊密相連。
經過層層篩選,180道凝聚著各鄉鎮烹飪水平的“村碗”脫穎而出。其中有紅米藥膳湯、苦菜小腸湯等充滿當地懷舊情懷的“農家土味”,也有如黑兔肉絲搭配青瓷盤這般大膽創新的組合,展現出廚師們對食材和器具搭配的獨特理解。每一道“村碗”都是“舌尖工藝”與“陶瓷美學”的結合體,既傳承了德化的歷史文化,又彰顯了現代的創新精神,讓人在品嘗美味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和諧共生。
戴云山間的食材密碼
“不只是評菜,更是評‘瓷食相融的意境’。”元老級注冊中國烹飪大師廖鼎昌拿起一只盛放“山間清味”冷盤的薄胎白瓷碗,指尖輕觸碗沿,“你看這碗壁薄如紙,透光性好,襯得野菜沙拉格外鮮嫩;要是換了厚瓷碗,就少了這份‘食與器共生’的靈氣。”
這份“靈氣”的背后,是德化得天獨厚的食材資源。德化優越的生態環境孕育了“三黑”即黑兔、黑雞、黑山羊,“三黃”包括德化梨(黃花梨)、黃花菜、山茶油,“三寶”則是黃花遠志、棘胸蛙、淮山等優質綠色食材,還有紅菇、香菇、草菇、麻絲菇和金線蓮、鐵皮石斛等一大批特色食材。這些食材,都是“村碗”的靈魂,也是當地人不可少的鄉愁味道。
涼拌黃花菜,選用德化縣春美鄉優質黃花菜干品,汆水至熟后撈出,加入蘿卜姜蒜和油鹽調拌而成。涼拌黃花菜清香爽口,營養豐富,具有清熱利尿、消腫解毒、止血養血、平肝舒氣等作用。
德化人素愛吃筍。每逢春天,德化各地的春筍破土而出,人們紛紛上山挖筍,用挖回來的春筍或煎或炒,或煮或熬,或與芥菜糟菜融在一起,做出一道道味美鮮香的菜肴。德化人會把多余的春筍腌制封存起來,嘴饞的時候就可以隨時取出享用。燜咸筍干,就是一道具有當地特色的家常菜。將發好洗凈的筍干改刀成粗細適中的條塊,然后倒入熱油鍋中與三層肉翻炒,其間加入適量水、食鹽、醬油,燜煮15分鐘左右即可,筍干的干香浸潤著肉香,越嚼越有層次。
茶油封黑雞,是將德化當地特色黑雞與純正山茶油結合的菜品。德化黑雞富含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和鈣、鐵、鋅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且膽固醇含量極低,具有抗疲勞、抗衰老和增強免疫力等作用。
紅菇拌面線
在德化,無論是老人祝壽、孩子過生日,還是各種喜慶宴席,紅菇拌面線都是一道頗受歡迎的吉祥菜肴。將面線煮熟后撈出瀝干,把洗凈的紅菇煮熟,在大碗里將處理好的面線和紅菇混合均勻,淋上適量紅酒,輕輕拌勻,紅菇的鮮香與面線的軟滑交織,入口滿是醇厚滋味,湯底鮮而不膩,每一口都帶著自然的清甜。
棘胸蛙又名“石凍”。德化有句諺語“石凍清,石凍補,吃石凍,踢床鋪。”石凍喜居南方清澈的溪澗洞中,德化良好的自然生態為石凍提供了很好的生長條件,全省唯一石凍養殖基地就坐落于戴云山麓的德化縣春美鄉。將德化當地的石凍與鐵皮石斛一起烹飪,不僅味道鮮美,更是主人熱情大方的待客之道。
陶瓷美學與飲食文化的碰撞
不同瓷器與菜品搭配,瓷器或以素雅襯出菜品的濃情,或憑古雅賦予佳肴詩意,或用質樸傳遞煙火溫情,與菜品的特點相得益彰。
黑兔肉絲
黑兔肉絲盛在瓷盤里,淺藍邊白瓷盤,色調清新,如澄澈天空與潔白云朵相融,為菜品鋪就了素凈又不失靈動的背景。盤中的肉絲纖細,色澤溫潤,搭配翠綠香菜、淡黃姜絲與艷紅辣椒絲,層次分明。而拉坯是陶瓷制作的核心工序,需要巧勁和手感,菜品將“手撕”兔肉的動作巧妙比喻呈現出陶匠“拉坯”的技藝,形象生動,突出手工感和風味特色。
紅燒肉濃郁的紅在白玉般的瓷盤映襯下,愈發醇厚誘人。
盛著紅燒肉的白瓷盤,白瓷“白如玉”,釉色純凈瑩潤,紅亮油潤、肥瘦相間的紅燒肉臥于其中,濃郁的紅在白玉般的瓷盤映襯下,愈發醇厚誘人。既凸顯了紅燒肉作為傳統大菜的厚重,又以白瓷的素雅,暗合中式美學“濃淡相宜”的妙處。
茶油黑雞
茶油封黑雞,在瓷器與菜品的搭配上頗具巧思。盛放主菜的是一只淺藍色的圓盤,顏色清新淡雅,托底的大圓盤形狀規整大方,邊緣線條流暢,通過漸變色的視覺變化,很好地將菜品聚攏其中,讓菜品看起來滿滿當當。大圓盤上幾個同色系的小碗,碗身小巧精致,與主盤相呼應,色澤艷麗的配菜,既豐富了菜品的口味,從色彩上也與主盤及主菜的色彩相互補充,提升了菜品的視覺美感。
從村野灶臺到文旅融合的新舞臺
“村碗”的打造,連接了德化的過去與現在,連接了鄉村與城市,連接了傳統與創新。德化村碗旅游專線,則串聯起中國茶具城主會場與18個鄉鎮的美食文化打卡點,游客憑“村碗通關文牒”集滿4個打卡章,年底前可兌換限量“村碗”盲盒禮包。同時,德化縣還推出了《德化村碗風味圖鑒》電子版,收錄了180道參賽菜品的配方與背后故事。
糯米糍粑
相傳世界著名旅行家、探險家馬可·波羅游歷到泉州港時,對瓷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沿著瓷幫古道翻山越嶺,途經德化三班家春嶺時,因身上干糧用盡,饑腸轆轆。恰逢立冬,正在“舂糍粑”的村民拿出剛剛舂好的糯米糍粑給他,馬可·波羅吃完后精神煥發,大贊糯米糍營養超好、味道妙,后來民間就將糯米糍戲稱為“馬可·波羅糍”。
過饑草小腸湯
過饑草湯是德化民間傳承千年的養胃藥膳。相傳,北宋年間“窯神”林炳,在研制窯爐時,困了就在窯旁打個盹,三餐更是隨便吃,造成腸胃紊亂,遂多方尋藥。后經老藥師指點,用幾味草藥與豬骨合燉,熬成“過饑草湯”,林炳飲后癥狀消失,飲食恢復。德化人燉湯時,會加入過饑草,熬制出來的湯水清香可口。對于食欲缺乏、腸胃不好的人群,過饑草可以促進消化,健胃養生。
《大明一統志》中記載,德化芹峰山有一隱士于秦漢時期居于石室修煉成仙,名為“道德仙”。相傳,道德仙在修煉期間,在芹峰山下“道德仙水圳”附近種植薯子,現在被稱為寸金薯淮山為食。芹峰山下有位老人患“隔食”久治不愈,上山向道德仙求醫,服用淮山羹后病愈。事跡相傳數百里。芹峰山下的民眾紛紛效仿道德仙種植、食用淮山,經歷代民眾烹飪加工,演變成如今的玉米漿淮山。
相傳在宋朝,德化的窯工們在深山中挖掘瓷土、建造窯爐。在開窯慶典上,由于條件有限,窯工們便將攜帶的面線、德化紅酒與在山中采摘的紅菇一同烹飪。他們驚奇地發現,紅菇、面線與德化紅酒搭配,竟能烹制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食用后個個紅光滿面。這一獨特風味迅速在坊間流傳開來,后來更成為一道招待客商的美味佳肴,并流傳至今。
這些故事,讓“村碗”不再只是一道菜、一只碗,而成為德化歷史、文化、民俗的載體。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