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愛上“租生活”
二手交易平臺閑魚數據顯示,近半年來,以便攜式運動相機為代表的數碼產品租賃需求較去年同期增長600%。今年國慶假期,微單相機、運動相機等更是出現“一機難求”的現象。實際上,“萬物皆可租”的風潮已不限于數碼產品,而是蔓延到年輕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們正用“租”來的裝備過著更有趣、性價比更高的生活。
“出游場景不同,需要的相機也不一樣。”不同出游場景的需求促使相機租賃品類愈發細分。上個月國慶長假,到海邊城市度假的市民小莊在二手平臺上租了一臺防水運動相機,用于拍攝水下視頻。小莊租賃電子設備經驗可謂豐富:登名山適合帶長焦鏡頭的單反,和小姐妹一起逛古城則偏好輕巧復古的微單……在她看來,普通消費者不可能在家里囤很多款相機,租是“最優解”,既省錢又實用。“按需租相機”的模式讓年輕人隨時能解鎖多樣化的高品質拍攝體驗。
租賃熱潮遠不止于相機,已從攝影裝備蔓延至生活各領域,戶外產品、母嬰產品、服飾、美妝,甚至連醫療器械都能租。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展研究中心聯合螞蟻集團編制的白皮書顯示,2024年,我國租賃經濟交易規模突破4.2萬億元,同比增長32%,服務用戶超7.5億人次。租賃需求的多元化也在數據上得到體現:今年8月,美團數據顯示,“無人機租賃”搜索量同比增長89%,“婚紗禮服租賃”搜索量同比增長109%,“兒童推車租賃”搜索量同比增長165%。
年輕人用“租租租”代替“買買買”的背后,是消費邏輯的轉變。他們的觀念從“買斷式占有”轉變為“共享式擁有”。“買一臺大疆Pocket3要三千多元,租的成本是買的零頭,劃算多了。下次出去玩,可以換其他品牌和型號,不用擔心設備‘過時’。”“95后”市民小鄭道出了許多年輕人選擇租賃的心聲。低成本解鎖高品質使用權,是租賃最直接的吸引力,讓年輕人無需承擔沉重的購置壓力,就能獲得高價設備的使用權。同時,租賃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購入后閑置的浪費問題。
不過租賃熱潮下仍藏隱憂。定損標準不明、隱性消費、信息泄露等問題時有發生。部分消費者在歸還物品時,被商家以劃痕、損壞等為由要求賠償,但實際上,物品寄出時并無損傷。還有部分消費者在租賃平臺注冊時,個人信息、租賃設備殘留的使用記錄被泄露,隨后接到騷擾電話,甚至面臨詐騙風險。為此,市民應盡量選擇信譽良好、經營穩定的商家進行租賃。在租賃時,應仔細檢查商品并保留相關證據,明確定損標準與售后責任,以便發生糾紛時維護自身權益。
消費新體驗:“租租租”代替“買買買”
年輕人正用租賃解鎖生活新可能。他們租相機記錄旅程,租戶外裝備親近自然,租醫療設備應對短期需求,租衣服和包包把自己打扮成“潮人”。“以租代買”的模式正延伸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精準匹配年輕人追求靈活消費、降低試錯成本的需求,但背后也存在隱憂——商品質量參差不齊、租后保障缺失等問題。大家期待行業規范進一步完善、商家責任進一步落實、消費者意識進一步提高,租賃市場褪去亂象走向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萬物皆可租”成消費新潮流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擁抱“租生活”。
“國慶去新疆玩,租了索尼A7M4機身加70—200mmF4鏡頭,太‘香’了!”市民小楊是相機租賃的常客,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這套設備全新購買要2.4萬元左右,而一個國慶長假的租金不到100元,芝麻信用分達標還能免押金,拍完直接歸還,不用操心閑置和貶值。”
據悉,近兩年,每逢長假,線上相機租賃便會迎來高峰,租賃價格多在30—200元/天。今年國慶期間,富士XT5、大疆Pocket3等數碼相機、運動相機的熱門型號出現“一機難求”的情況。美團數據顯示,國慶前夕,“數碼相機租賃”關鍵詞搜索量環比上周增長753%,“運動相機租賃”搜索量環比前一周增長91%。小楊告訴記者,部分網紅機型甚至需要提前半個月搶訂。
在租賃市場上,相機并不是唯一的“爆款”。如今,從高頻剛需到小眾需求,從大件商品到潮流新品,租賃行業覆蓋了戶外裝備、潮流奢品、家用電器、玩具樂器、母嬰產品、辦公設備、醫療設備等,“萬物皆可租”成為消費新潮流。
在母嬰領域,除了嬰兒推車,消毒鍋、溫奶器、便攜餐椅等短期用品租賃需求激增,新手爸媽們通過租賃規避一次性消費的浪費;在居家場景中,投影儀、智能掃地機器人等家電租賃訂單量持續上漲,讓年輕人以低成本體驗智能生活;服飾配飾領域的租賃市場同樣熱鬧,職場新人租品牌西裝參加面試,漢服愛好者通過租賃換款式;健身器材租賃也悄然興起,動感單車、瑜伽墊、筋膜槍等設備的短租增長顯著,不少年輕人選擇“先租后練”,避免盲目購買后閑置。
市民莊女士的孩子出生后出現黃疸偏高的情況,在朋友的建議下,她從平臺租了一臺嬰兒黃疸測試儀,每天租金30元。在她看來,買儀器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寶寶黃疸退了就用不上了。這次體驗讓莊女士發現,很多非長期使用的醫療器械都能租到。比如她的父親睡覺時打呼需要使用呼吸機,但不知道買哪個品牌好。她在租賃平臺上搜索后發現,一臺原價接近6000元的知名品牌家用呼吸機,日租金僅20元,可以先租來體驗一下。此外,兒童霧化器、血糖儀等設備也能租,既降低了醫療開支,又避免了設備閑置造成的資源浪費。
數據同樣印證了租賃經濟的爆發式增長。易觀咨詢《中國新租賃行業洞察2025》顯示,當前,新租賃行業的商家規模已經達到3萬家,除了租房、租車等傳統領域外,還延伸出多元服務。預計2025年新租賃市場規模將達700億元,到2030年有望突破萬億元,行業展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芝麻租賃平臺的數據顯示,平臺年交易額同比增長超71.6%,“95后”用戶占比超六成,“00后”消費者的訂單一年暴漲兩倍。
“租生活”重體驗不占有
嘗鮮體驗、多樣選擇、臨時使用、避免閑置,年輕人的消費觀念正在改變,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租生活”。
“有一款國產手機拍攝演唱會的效果很不錯,但我沒有換手機的打算,也覺得沒有必要為了看演唱會專門買一部手機。”“00后”小章是某位歌手的粉絲,也是演唱會的“資深愛好者”。每次看演唱會,她都會提前租一臺手機拍攝,一年下來租賃手機花費不足千元。如今,數碼產品更新迭代速度快,手機常常才買一年就“過時”了,以租代買模式有效解決了這一痛點,讓小章每場演唱會都能用上最新機型。
重體驗、不占有的消費觀正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共識。他們不再為“儀式感”買單,而是為“體驗感”付費。在某共享衣櫥App上,包月租衣服務最低只需119元,每次可以選擇6件衣服和4件配件。App還配有會員穿搭社區以及官方搭配師的“搭配法則”,幫助用戶根據通勤、約會、聚會等不同場景打造專屬造型,既能每月換穿不同風格的服飾,又避免衣物堆積占用家居空間,這種精簡高效的生活方式正戳中年輕群體的痛點。
體驗多樣化與低成本試錯,讓租賃更具吸引力。紅極一時的Labubu潮玩、最新款的家居智能設備、熱門款奢侈品包包……對于這些單價不低且使用頻次有限的商品,年輕人更愿意通過租賃的方式短期體驗,既滿足好奇心又不用承擔高額購買成本。《中國新租賃行業消費洞察2025》報告指出,嘗鮮體驗、多樣體驗和臨時使用是年輕人選擇租賃的主要原因。調研顯示,38.2%的人選擇租賃是為了“體驗新品,決定是否購買”,33.7%的人則希望“體驗更多樣的商品”。
規避閑置與理性消費的考量,也是年輕人喜歡上租賃的關鍵。莊女士一家計劃帶孩子去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游玩時,選擇了在當地租賃兒童推車。“孩子已經3歲,不需要全程推著走,但又擔心在游覽過程中走不動。千里迢迢扛一輛‘遛娃神器’到廣州又很麻煩,日租30元就能解決臨時需求。”這種“按需租賃”的消費方式,正成為越來越多年輕家庭的選擇,嬰兒床、便攜餐椅、溫奶器等使用周期短的母嬰用品都成為熱門租賃品類。
此外,租賃經濟促進了物品的循環利用,也契合年輕人的環保意識。他們還熱衷于將租賃體驗分享到社交平臺,租賃裝備拍的旅行大片、租來的潮玩開箱視頻等帖子熱度居高不下。
“租”來的便利背后藏隱憂
租賃消費已逐漸融入年輕人的日常生活,但便利的背后,各類糾紛也在增多,成為困擾消費者和商家的難題。從押金難退還,到貨不對板、合同陷阱、“碰瓷式索賠”“隱性收費”,租賃市場的諸多問題,暴露出行業規范的短板。
中國消費者協會此前發布的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顯示,信用租賃等領域的投訴較為突出。在“先用后付”“信用租賃”等新消費模式推動下,手機等電子產品租賃服務市場逐漸興起,常出現租用費糾紛。一些租賃手機甚至被內置“監管”軟件,恢復出廠設置等功能受限,存在隱私泄漏風險。
線上交易的虛擬性也加劇了維權難度。市民陳女士曾在線上租了一款價值2萬元的奢侈品牌手提包,一星期的租金為500元。歸還時,商家稱“包身存在細微劃痕和金屬件氧化”,要在押金中扣除2000元的清潔費和折舊費。“我在開箱時沒有拍視頻,和商家扯皮了很久,一直協商不出結果。”陳女士表示,商家既沒有證明該手提包是正品,也沒有很清晰地描述手提包原有磨損,她感到吃虧,卻因舉證困難造成維權失敗。
據悉,不少消費者在簽收租賃商品時,都未拍攝完整的拆箱視頻作為證據,一旦后期就物品狀態產生爭議,往往因缺乏有效證據而陷入被動。此外,部分平臺的格式合同對關鍵條款如賠付標準、責任劃分等表述模糊,發生問題時,平臺可能利用“免責條款”來規避自身責任,使得消費者和誠信商家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充分保障。
事實上,不僅消費者會被“套路”,商家也會在業務實際中遭遇風險。“租出去的相機被承租人轉賣,平臺只賠了一半押金!”網友“阿澤”(化名)在社交平臺上發布了一條帖子。此前,他在某線上租賃平臺出租閑置相機,約定租期7天,日租150元,承租人繳納了2000元押金。可是,租期還沒過半,他發現自己被對方拉黑了。最終,他確認價格上萬元的相機已被轉賣,但只能拿到2000元賠償,剩余損失難以追回。記者搜索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臺發現,類似“阿澤”的遭遇并非個例,有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出租相機、鏡頭等設備后被轉賣的經歷,損失少則幾千元,多則上萬元,且大多因平臺賠付機制有限、承租人身份難追蹤等問題,導致損失難以追回。
“租得明白”讓信任回歸市場
“以租代買”已成為受追捧的消費方式,但風險防范不可忽視。
“年輕人只要簽署線上協議、支付少量租金,就能提前享用數碼產品、奢侈品等多種品類商品的最新款,還能緩解經濟壓力。但是,租賃糾紛逐年攀升,租賃雙方都應提高警惕、加強風險防范。”北京市京師(泉州)事務所律師郭婷婷表示。
對消費者來說,平臺選擇與合同審查是第一道防線。郭婷婷強調,低價陷阱往往暗藏風險,若租金遠低于市場均價,需警惕設備故障或詐騙。消費者應優先選擇正規擔保渠道,拒絕私人轉賬支付押金,同時仔細核對合同中的租金構成、買斷價、續租規則等核心條款,對模糊表述務必要求書面說明。“比如,租賃手機、相機等數碼產品時,部分合同可能有‘隱性清潔費’等條款,一定要特別注意,以免歸還時被額外扣費。市民如果遇到此類糾紛,可通過留存聊天記錄向平臺投訴維權。”
租賃商品時,驗貨留痕是維權時的關鍵證據。針對劃痕等常見的租賃糾紛,郭婷婷建議收貨時要拍攝包含快遞面單的拆箱視頻,重點展示商品編號、整體狀態、配件數量,與商家提供的驗貨視頻逐一核對。若發現設備損壞或與商家發布的視頻不符,應立即拒簽并暫停支付,避免后續維權時舉證困難。歸還租賃的商品時,同樣需錄制設備全貌及打包過程,通過原包裝防震處理并留存運單號,從源頭杜絕商家“碰瓷式索賠”。
“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租賃的是電子產品,在使用完畢后,應清除設備內個人數據,防止信息泄露。另外,租賃商品要嚴格按照合同約定按時支付租金、歸還設備,避免因逾期產生違約金或影響個人信用。”郭婷婷表示。
商家作為租賃服務的提供方,也需要主動規避法律風險。郭律師建議,商家應制定明確的租賃合同,將各收費項目提前公示,對易產生爭議的“正常損耗”與“人為損壞”標準作出量化界定。針對“承租人轉賣租賃設備”現象,商家應建立承租人身份核驗機制,同時為高價值設備購買財產保險。
“目前,針對新興租賃業態的專門法規尚屬空白,行業秩序仍需多方協同共建。消費者與商家則應強化證據意識,遇到糾紛可通過12315或訴訟途徑維權。同時,租賃平臺也應完善糾紛處理機制,對違規商家采取限流、下架等處罰,唯有各方堅守法律底線、秉持誠信原則,才能實現便捷與安全的雙贏。”郭婷婷表示。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