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磚“囍”、“紅磚小厝”盲盒、世遺景點“閩南紅”磚雕裝裱畫……融入生活的紅磚文創受追捧
閩南古厝的這塊磚更紅了
“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紅磚不僅是泉州建筑的骨骼,更是閩南文化鮮活的圖騰,承載著古厝的美學密碼,也見證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與市井建筑的人文溫情。
傳承文脈,匠心造物。當千年窯火遇見現代設計,閩南紅磚便掙脫了建筑的束縛。古老的紅土氣息,或以拓印的方式讓泉州元素躍然紙上,或以創意產品的姿態走進衣食住行的煙火生活。

東西塔紅磚拓印
拓印泉州景點 講活世遺故事
紅磚和泉州有著怎樣的淵源故事?這要從它的“先天基因”說起。紅磚古厝是閩南地區的傳統民居建筑,它的誕生與閩南的自然環境密不可分。閩南地區富含鐵元素的黏土,在高溫燒制后鐵元素被充分氧化,使得燒制后磚的顏色呈紅色,形成獨特的“胭脂紅”磚塊。

紅磚古厝是閩南地區的傳統民居建筑,圖為蔡氏古民居的紅磚墻。(泉州晚報資料圖)
這一抹抹“胭脂紅”歷史上早有記載。據明代萬歷年間《泉州府志》記載:“其土赤埴,陶瓦器堅致耐久。”當地匠人發現,這種黏土燒制的磚塊能夠抵御自然環境的侵蝕,具備良好的保溫和隔音效果,故被大量使用在建筑物主體結構中。早在五代時期就已出現紅磚建筑,宋元時期泉州港的繁榮更推動了紅磚技藝的成熟。此時,泉州作為“東方第一大港”,商賈云集,紅磚厝成為財富與地位的象征,民間流傳五代閩國皇后特許百姓使用皇家紅色建屋,即“臭頭皇后賜紅磚”的傳說,由此紅磚厝在閩南遍地開花。
正是有著這樣的本土元素,泉州人吳育琳以對紅磚厝、紅磚雕與生俱來的熱愛,在保護傳承紅磚雕這門閩南傳統技藝的同時,也賦予其新的生命。他創作的紅磚雕拓印圖,用泉州十處景色表現對家鄉的愛,紫云雙塔、洛陽潮聲、紫帽凌霄、筍江月色、清源鼎峙、三洲芳草、朋嶺留云、鳳麓春曉、星湖荷香、關鎖煙霞……從一方小小的紅磚,到一件栩栩如生的藝術品,充滿了家鄉情懷。

“晉江經驗”紅磚篆刻

悟空紅磚拓印
除了泉州十景,吳育琳的創作還有更多的泉州意象。老君巖圖案、“晉江經驗”篆刻書法、弘一法師形象,還有去年火熱的開元寺悟空圖案……他讓一塊塊閩南紅磚,成為傳播閩南文化的載體。一紙創意,背后卻是吳育琳的幾十年功力,他從13歲開始學習篆刻,逐漸掌握紅磚雕刻技藝,了解各種紅磚的特性,作品漸漸為人知曉、喜愛和收藏。
在文創IP領域,紅磚創意品不斷推陳出新。4月,閩南非遺文創館正式出品泉州22個世遺景點“閩南紅”磚雕裝裱畫。而泉州一家文創公司則推出“紅磚小厝”系列盲盒,每個盲盒里是一座微型紅磚古厝模型。而泉州臺商投資區海絲特色小鎮開發建設有限公司也打造了會動的洛陽橋八音盒,仿出千年橋基,還原洛陽古街的紅磚古厝,讓市民和游客把世界遺產點的壯美捧在手心。

文創拖鞋采用閩南古厝紅磚的溫潤色調(泉州晚報資料圖)
化身文創用品 推火紅磚文化
刻刀如筆展技藝,紅磚作畫鑄匠心。吳育琳除了通過紅磚向世人傳播和弘揚閩南文化外,還從十多年前就開始打造紅磚文創品。“閩南磚雕藝人的記錄幾乎沒有,除了惠安的縣志里有過寥寥幾筆留有磚雕匠人的記憶,其他地方再找不到有價值的記錄。”他覺得,這是因為閩南磚雕沒能融入日常生活,價值只能更多地以建筑裝飾材料的形式體現。吳育琳決心改變,這些年,各類生活化的紅磚雕文創產品在他的巧手下被開發出來,這些文創產品雕刻精美、圖案豐富,實用性強,他也成為泉州紅磚文創產品研發的先行者。

紅磚茶盤

結婚紀念品紅磚“囍”
位于花巷泉州工藝美術合作社的工作室,各種各樣的紅磚文創品,茶盤、杯托、擺件陳列其間。他還設計了有創意的結婚紀念品紅磚“囍”。“紅色的磚寓意著喜慶和對婚姻的專一,上面還能刻上夫妻姓名,很有紀念意義,受到年輕人的喜愛。”他說。

紅磚杯墊濃縮了眾多泉州文化元素(泉州晚報資料圖)
在實用器物領域,紅磚創意品展現出“粗糲與精致并存”的特質。越來越多的泉州文創者致力于開發紅磚文化。設計師們保留紅磚的天然肌理,將其切割、打磨、上釉,制成茶具、餐具與家居擺件。在古城,有一家文創品實體店展示了不少紅磚文創品,一套紅磚茶具尤為巧妙——壺身采用“出磚入石”的紋理,壺蓋的造型復刻了閩南古厝的燕尾脊,注入熱水時,紅磚的微小氣孔能吸附茶香,也讓每一口茶湯仿佛染上閩南土地的味道。閩南紅磚杯墊的設計非常獨特。它通常采用簡約而不失時尚的風格,將傳統元素與現代審美相結合。有些杯墊上會雕刻出閩南地區的特色建筑,有些則刻上納福吉言。
升級色彩材質 帶熱研學體驗
作為紅磚創作的一種延伸,拓印是將紅磚的肌理轉化為紙上藝術的魔法。當宣紙覆上紅磚的表面,墨汁滲透紙纖維,那些被歲月打磨的紋路、被風雨侵蝕的痕跡,便一一呈現在紙上,成為獨一無二的作品。這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人與紅磚的對話。如今,紅磚拓印成了泉州研學的創意課程。

小記者體驗紅磚文創(泉州晚報資料圖)
福建省潤樸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海翔走進泉州的校園,在研學課程中常常講到紅磚文化,“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以紅磚為切入點,講述泉州古建之美,拓印讓孩子有更深刻的印象,在樂趣中感受古代智慧與現代生活的緊密聯系。也有外地學校組團體驗紅磚拓印,孩子們將拓印好的作品剪成燕尾脊的形狀,貼在賀卡上送給家人,讓這份帶著溫度的禮物,傳遞著閩南的溫情。”他期待有一天,泉州越來越多的學校將紅磚拓印納入校本課程,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感受本土文化。
不僅研學機構,景區也不斷挖掘紅磚研學內涵。晉江梧林傳統村落閩南紅磚古厝、番仔樓林立,依托這樣獨特的建筑景觀,今年暑假,景區開設《當紅磚遇上拓印:泉州景點竟在紙上“活”了過來!》的研學課程,專業老師帶領學生們了解紅磚拓印的背景、紅磚在閩南建筑中的運用及意義,通過動手體驗,學習紅磚拓片的流程,提高動手能力,更真切地體會到“一磚一瓦皆故事”。

簪花圍紅磚拓印
紅磚拓印一般以黑色為主,載體一般是宣紙,吳育琳運用了紅磚色彩拓印,升級了材質。“你看,這個簪花圍紅磚拓印,在色彩和材質上都有創新。我們把單色升級為五顏六色,載體變成扇子。游客來泉州,戴上簪花圍,再體驗一把簪花圍拓印,是一種難忘的旅游記憶。”吳育琳將創意融入紅磚拓印,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
自帶吉祥寓意 喚醒閩南記憶
紅磚文化是在海洋文化、閩南文化共同影響下形成的產物。泉州人將對紅磚的喜愛表達得淋漓盡致,民間紅磚厝的外墻,除了整面墻都用一塊塊紅磚砌成外,有的連窗戶、門堵等處的圓雕、浮雕、透雕等裝飾也都采用紅磚。
從唐代的窯火到當代的創意品,從古厝的磚墻到紙上的拓印,閩南紅磚走過了千年歲月,卻始終保持著蓬勃的生命力。如何將生命力延續,泉州紅磚文創工作者用心血傳承紅磚文化。

紅磚的多種藝術表現形式
業內人士認為,文創品確保產品在美學、功能和文化傳播上的三重價值。以傳統工藝為主題的文創產品設計,應從傳統制造工藝的現實需求出發,與現代生活方式相結合,使工藝或產品融入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將文創產品的實際使用功能通過設計語言和外在表現形式傳遞給用戶。紅磚作為古厝的建筑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物質實用功能,在文創產品的轉譯運用中,也應當重視功能價值的創新。同時,紅磚紋樣的豐富程度或內涵還能代表屋主的文化素養及社會地位,可將紋樣蘊含的吉祥寓意概括總結為“福祿壽喜”四個方面,用以指導后續的文創設計方向,通過實用價值和美好文化讓紅磚文創品走進千家萬戶。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