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惠女灣古泥炭層遺跡所在的沙灘一帶,發現一些動植物化石。”昨日,家住惠安縣凈峰鎮松村村斗尾(鎮區)的顏心玉老先生向泉州晚報記者報料,他和戰友近期發現疑似動物化石,而此前已找到不少植物化石。
昨日上午,記者前往凈峰鎮一探究竟。根據地質專家初步判斷,這些物品確為化石。

顏心玉和戰友都喜歡收集研究化石
七旬老人每天逛沙灘 發現疑似鹿角化石
今年74歲的顏心玉退休前是惠安縣凈峰鎮政府干部。出于愛好,20世紀90年代起,他開始收集石頭和化石等物品。近年來,只要不刮風下雨,他都會在傍晚時分前往離家不遠的惠女灣沙灘及海堤一帶散步,順便“尋寶”。
找什么寶貝呢?他說,20世紀八九十年代,有村民在惠女灣的沙灘中發現“樹木遺跡”,且經常有人撿到“石頭”。鄰村的戰友王水宗和他有著同樣的興趣,兩人遂經常一起搜尋研究。

兩位老人發現的“植物化石”
王水宗介紹,今年10月底,他們在惠女灣古泥炭層遺跡靠赤土尾一帶的沙灘,發現露出一根“樹枝”。因為之前在這里發現了不少植物化石,他們便小心將埋藏在底下的部分挖出來,可惜在挖的過程中,這根“樹枝”斷成了幾截,但依稀可以辨別它像動物的骨骼。

動物化石已斷成幾截
“特征似鹿角。”顏心玉說,在潮水和風的作用下,以前覆蓋在泥炭層上面的海沙被裹卷到淺灘,這塊“化石”才得以被發現。
記者看到,這件物體已經斷成多截,其中6截比較大的在5厘米至20厘米之間。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顏心玉和王水宗第一次發現“化石”了。幾年來,他們發現了不少樹根狀的“化石”,其中一些疑似“植物化石”。此外,還有大型“蠔殼”,之所以說大型,因為3個蠔殼中,最寬的有20多厘米,最厚的接近10厘米,但它們未形成“化石”形態,形成年代應該不比那些“化石”早。
這些物件,顏心玉都悉心收好,并專門制作了柜子用以儲存。
惠女灣藏古泥炭層 當地建公園保護利用
惠女灣怎么有“化石”的存在?因為這里藏著千年或者萬年前的“秘密”。

惠女灣古泥炭層遺跡 (資料照片)
2017年4月28日,泉州晚報率先報道惠安凈峰惠女灣發現一片成規模的海底“林木”,當時懷疑是古森林遺跡。
報道引起惠安縣、凈峰鎮等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并邀請了福建海洋研究所等單位專家進行調查研究。調查確認,“古森林遺跡”實為赤土尾村東側的海堤外側潮間帶發育的泥炭層,泥炭層面積為323.8平方米,厚度5—20厘米,含有少量樹木殘枝。
2018年1月19日,惠安縣海洋與漁業局、凈峰鎮政府召開惠女灣古森林遺跡調查項目評審會,會上各相關參會單位一致認為,惠女灣古泥炭層遺跡雖然并非真正的古森林,但有一定的保護利用價值,可作為文化教育資源和旅游開發項目加以保護利用。
在當地的努力下,2019年4月,惠女灣古泥炭層遺跡公園對外開放。隨著惠女灣的聲名逐漸傳播,古泥炭層遺跡公園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關注。
初步判斷為骨骼化石 中科院專家或來泉研究
那么,顏心玉、王水宗兩人在惠女灣發現的物品到底是不是化石呢?記者請教了閩東南地質大隊物化所黨支部書記朱建成。朱建成曾受邀做過惠女灣古泥炭層的調查研究。
朱建成介紹,根據初步判斷,斷截物為動物骨骼化石,但具體是什么動物、是否鹿角,還要詳細研究。兩人發現的其他物品為化石的可能性較大,但也需進一步研究。
據了解,化石與地層結構有關,對生物生存時代的植被、氣候、生態環境,以及海陸變遷、地殼變化等,有一定的研究作用。
朱建成說,如果這些物品不是從其他海域漂浮過來,而是就地發現的,那對研究古泥炭層遺跡有重要價值。他已將這些化石照片發給中科院的相關專家,專家此前到訪過深滬灣古森林遺跡調查研究,接下來如果有空或能成行惠女灣展開進一步研究。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