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2寸的黑白電視機還能播放當時熱播的《射雕英雄傳》,晚清民國時期就有茶具“旅行套裝”,還能保溫。日前,在南安市省新鎮南金村美茂82號一座“卿恩農耕園”的老物件展示館在自媒體上刷屏。
記者探訪得知,展示館由52歲的尤銘滄用自家老宅改造而成。2019年,兄弟幾人回鄉修路時重返老宅,觸景生情,尤銘滄決定將家中舊物整理展出,并借經商之機四處收集相關老物件,最終匯集四五百件藏品。尤銘滄按臥室用品、廚房用品、生產用具三類,將老物件陳列于老宅對應房間,復原早年生活場景,免費向公眾開放。
老宅情深
游子返鄉拾舊物 匯聚鄉愁成展館

閩南古厝化身“農耕文化園”
卿恩農耕園是今年52歲的尤銘滄的老宅,是始建于1978年的一座古大厝。尤銘滄自小在這里長大,一直到15歲才外出學做金紙一類民俗用具的生意,后來便很少回到老宅。2019年,老宅前的一條路壞了,尤家幾個兄弟回家修路,離開多年再進老宅,眼見家中的物品雖舊且蒙塵,卻睹物思情,許多回憶翻涌而來。之后尤銘滄便將老宅中的老物件一一收拾,并利用做生意走南闖北之機到處搜羅相關老物件,最后匯集成了目前農耕園里四五百件的老物件。
尤先生將這些老物件按臥室用品、廚房用品、生產用具三類分別陳列在老宅相應的房間里,并盡量按早年的樣子擺放,對外公益展出。“沒啥特別的想法,我個人比較念舊,舍不得這些老物件,非要說有什么意義的話,就是讓現在的年輕人看看在過去不發達的社會條件下,當時的人們是如何發揮智慧,克服困難,進行生產生活的,也是一種激勵吧。”尤先生說。做了幾年,現在他的兒子尤偉鋒、女兒尤曉煌對這些老物件也挺上心,經常過來幫忙打理,“這也算是一種傳承吧。”他很欣慰。
婚房舊景
黑白電視仍能播放 74年前結婚證上有5人

紅眠床、成套的桌子、衣柜、臉盆架子,外加兩條長聯椅,據說,這可是老一輩人婚嫁時的“標準五件套”。
大廳左手邊的主人臥室,門口依舊掛著印著紅雙喜的席簾。尤先生介紹,2000年以前,很多地方婚房門口都掛著簾子,不同時代不同材質,擋住喜氣不外泄。

老電視看《射雕英雄傳》,滿滿的回憶。
臥室里,一臺12寸的老式黑白電視機竟然還播著當年熱播的《射雕英雄傳》!這不是做的場景,是真的電視機插著電正在播放。“這臺電視是1984年買的,當年買340元,我印象很深。”尤先生說,他們搬離老宅后,這臺電視機便放在這里,直到約2020年,他抬出來插電后才發現,竟然還能用!雖然老宅的天井上掛著老式的天線,但電視中的畫面不是天線接收來的。旁邊堆放著幾臺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熱門的影碟機,這些影碟機也能用,電視畫面就是通過連接影碟機播放的。電視機上面的墻壁上貼著1951年尤先生父母的結婚證,當時的結婚證上不僅有結婚人姓名,還有證婚人、介紹人、主婚人的名字。床頭掛的是尤先生結婚時穿的新服。“當時我老婆穿的是我媽當年穿的,我這件白色亞麻布衣服是我媽媽親自織布、縫紉出來的,現在看這種布很硬,在當時是很好的純天然的布料。”尤先生說。
廚房“機關”
菜籃上綁刺防老鼠 茶窩是早年“旅行套裝”

曾經非常熟悉的日常用品一轉眼就成了老物件,被一代人慢慢珍藏。
不大的廚房里,有米缸、水缸、油缸、洗碗桶、蜂窩煤、碗菜桌等,大多數按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時的廚房布置擺放。進入廚房,右側天花板上吊著三個籃子。“兩個是菜籃子,以前沒有冰箱,沒有柜子,吃剩的好料就是這么吊在天花板上,繩子上還綁著一些從山上拔來的刺,這樣老鼠就進不到籃子里了。右邊這個是神籃,祭拜用的,1938年到現在了。”尤先生介紹,祭祀的籃子是從南安康美一個80多歲的老人家那里收來的。為了保護籃子,他給籃子上了一層漆。

約百年歷史的茶窩,像極了現在的“旅行套裝”。
在碗盆柜上,記者注意到,有一套精致的茶具,被稱為“茶窩”,茶杯、茶壺被重疊收納在一個藤編籃子里,像極了現在的“旅行套裝”。“這不會是以前上山干活時帶出去的茶具吧?”“肯定不是呀,上山干活哪里會帶這么小的,能喝幾口?這個是帶出門玩用的,它能保溫。”尤先生說,這套茶具是浮橋一座華僑老房子要拆遷,主人清理東西時,他看到便和主人商量買回來的。“主人說,這套茶窩有約百年的歷史了。”
蜂窩爐旁邊,尤先生特意放置了燒過和未燒過的蜂窩煤,以作區別。角落里,一個紅色的小木桶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個是飯桶,以前人們用大鍋做飯,做好后飯得盛出來,才有鍋炒菜,當時就把飯盛在這個飯桶里,然后把飯桶放進草編的籃子里,可以保溫。”尤先生介紹,這個飯桶是幾年前他去浮橋給客戶送貨時,在一個80多歲的老爺爺家看到的。“當時老爺爺還在用,他說是他媽媽傳下來的。”尤先生說,因為這是老人家母親傳下來的,所以他在飯桶上貼了一張字條,寫著“媽媽的飯菜香”。
生產智慧
聽聲識業的市井記憶 打銀匠有“保險箱”

鐵片多少代表著補鍋師傅的不同實力,七片的就是水平最高的老師傅。
生產工具陳列間里的老物件就多了。賣肉螺,很大一個螺號,只要一吹,大家便知道賣肉的來了。打鐵片,幾塊鐵片串在一起,像打快板一樣,一打出聲,大家便知道補鍋的師傅來了。鐵片有三片、五片和七片各一串,代表著補鍋師傅的不同實力,三片的是出師不久的小師傅,五片的是師傅,七片的就是水平最高的老師傅。“以前老師傅碰到了,還會現場較量一番。”尤先生說。打魚桶,如汲水桶般大小,底部是小三角錐形狀,是漁民們捕魚后裝活魚在市場上賣的用具。“在沒有塑料和油漆的年代,這樣的魚桶做工很細,涂上桐油,就不會漏水了。”尤先生介紹,這是他從大霞美的一個老人處買來的。

1923年的打銀擔
打銀擔,這是工具陳列間里的重頭物件,也是尤先生的爺爺擔了一輩子的賺錢工具,大約是1920年留存至今了。打銀擔分有兩個五層的小箱子。據尤先生介紹,最下面第五層是風箱,加熱后可以煉銀。第四層是抽屜有明鎖,四層以上的皆是暗鎖,即要打開第四層抽屜后,手伸進去,將第三層抽屜底部一條鐵片往上撥,才能打開第三層。“這就是古人的智慧,銀器在那個年代是值錢的東西,要好好保存,上面三層看似沒鎖,其實是打不開的。”尤先生說。打開抽屜,能夠看到里面的小工具還有很多,化銀用的小杯子、各種打了花樣的小器物,以及一個用棕做成的手指般大小的小掃把,精致可愛。

尤銘滄模仿以前車后座載重物騎不動時,站在后座旁邊,頂著桿推車,再用車把上的繩子控制車的方向。
在老宅的大廳,還有兩個生產工具:二八大杠自行車和龍骨水車。“自行車是下鄉時花500元從村民那里買來的,買來后我在車把上綁了一條繩子,在后座上插了一根桿。這也是模仿以前,車后座載重物騎不動時,人下車,站在后座旁邊,頂著桿推車,再用車把上的繩子控制車的方向。最重時可以載500多斤的東西。”尤先生說。被吊在大廳右邊天花板上的龍骨水車是尤先生2022年左右花了2000元從山東購入的。“這種水車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把水從低處引入高處的一種水利用具,很多生產隊都有,這個保存得比較完整,比較新。”尤先生介紹,過去人們就是把水車吊在天花板上,或者放在房梁上的,所以現在他也照舊。“水車基本上是一年用一個季節,過去房子很擠,地板都是土,放在地板上既占用空間,木制的水車又容易被腐蝕,所以都放在高處。”尤先生說。

老舊的農具,再現了舊時的農耕生活場景。
“睹老物件而滋生父母恩、手足情之感,品農耕用具而后思‘憶苦思甜’之韻,似水流年,屢屢感念父母之訓導、兄長暨姐妹們之勞碌,欣以父母之名,冠以‘卿恩農耕園’。”這是尤銘滄介紹卿恩農耕園的一段話,他說收舊物回憶舊時光,既是對過去的感恩,也是對現在富足生活的感恩。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