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9年7月2日的《新民報》

1945年8月12日出版的《岳北人民》號外刊載朱德總司令發布的《命令》:叫日本鬼子就地繳槍。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日前,中國報業協會集報分會組織30多位來自北京、天津、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省市的集報家和紅色史料收藏家來到泉州職業技術大學,舉行“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老報紙交流座談會。這些報紙再現了數十年前全民浴血守衛山河的壯舉,是我們民族抵抗外侮、勠力抗爭的真實記憶,亦是歷史留下的不朽篇章。

《福建民報》披露戰事
抗日鋤奸絕不手軟
活動現場,泉州紅色報刊收藏家傅志雄(現任職于泉州職業技術大學)、呂志華(現于永春第二中學任教)等向人們展示了他們珍藏多年的抗戰老報紙,其中不乏講述烽火戰事的《福建民報》《永春日報》《新民報(晨刊)》《太岳日報》《拂曉報》《人民報》創刊號等。除此之外,傅志雄還向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圖書館提供了近80份紅色老報紙的原件或復制件,作為該館“抗戰中的文獻展”的主要展品供學員參觀鑒賞。這些抗戰老報紙雖薄卻有千鈞重。翻閱它們,數十年前的金戈鐵馬如在眼前。報紙上密集排布的鉛字,不只是戰爭進展的簡報,更映照著一個民族在血火淬煉下的鐵骨與精魂。

呂志華展示他收藏的老報紙
收藏家呂志華展示的1938年10月1日的《永春日報》上,刊發著《宣城昨晨克復 富陽敵開始潰退 要塞區我移新防線》《瑞武南克三地 敵已潰不成軍》《光山方面無改 羅山城郊激戰》等戰事新聞。其一稱:“昨晚十時,我某部突襲宣城,敵從夢中驚醒,倉皇應戰。我軍英勇無匹,反復沖殺,如入無人之境,肉搏一小時,全城之內,積尸數百具,血流成渠,三十日拂曉,敵不支紛向蕪湖方向潰退……”雖然這是發生在87年前的戰事,如今讀來仍令人熱血沸騰。

1938年10月6日的《永春日報》
另一份刊于1938年10月6日的《永春日報》同樣以報道戰事為主,其中《魯中我收復章邱 豫東在我控制中》《垣曲斃敵五千》《五臺敵萬五千余分十余路向我總攻》等新聞背后記載著1938年發生在山東、河南、江蘇以及晉察冀邊區的抗戰史實。1938年10月3日,在擊斃日寇140余人后,我方收復了山東章邱,隨后又趁敵軍潰退之時,控制了豫東地區。而在山西垣曲縣、晉南永濟等地也爆發了多場戰事,我方雖“斃敵五千”,但亦有“相當損傷”。在山西五臺山地區,日寇糾集了1.5萬人,圖謀合圍抗日根據地。日寇飛機更是對著鄉鎮狂轟濫炸,造成大量平民傷亡。報紙上《斧劈漢奸頭》的新聞則披露了戰場外的另一種暗戰——除奸行動。抗戰時期,揚州一度曾被日偽勢力占據。該新聞稱,漢奸吳孝候當上了揚州偽組織常委,平日里“為虎作倀,罪惡如海”。江都縣長吳達鈞于是“密遣勇士郭松林化裝入城,伺機除奸”。1938年9月28日,郭松林乘吳孝候外出,在巷口以利斧將其砍死,從而獲得嘉獎。整篇報道大快人心。抗戰時期中華大地上活躍著一些如“抗日殺奸團”這樣的秘密組織。他們以“鋤奸”為己任,用鐵血手段維護了民族大義與抗戰紀律。民族危亡之際,這些行動如暗夜刀光,昭示著對叛國者的終極審判,維系著不屈的民族氣節。
《新華日報》華北版是中共中央北方局機關報,1939年創刊于山西沁縣后溝村,社長兼總編輯為何云。收藏家傅志雄提供了一份1940年1月1日刊印的《新華日報》華北版,該報除了刊發《迎接民國二十九年》社論及各地消息外,還報道了《各地民主浪潮澎湃 太谷民選縣長 抗日政府宣布施政十大綱領》等新聞。1940年,中國的全面抗戰進入了第四個年頭。面對國內外極為復雜多變的形勢,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發揮中流砥柱的歷史作用,承擔起拯救民族于水火的歷史重任。在抗日戰爭時期,是否要實行民主政治,始終是國共兩黨政策的主要區別之一。1939年9月,國民參政會通過“實行憲政”的決議后,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要求國民黨結束黨治,實行憲政,掀起了第一次憲政運動熱潮。《新華日報》華北版在1940年元旦之時發出“各地民主浪潮澎湃”的報道,即是反映民眾爭取新民主主義政治的努力。中國共產黨積極支持全國人民的民主憲政要求,推動大后方民主運動的發展。這張報紙為我們展示了抗戰時期斗爭的不同側面。

傅志雄為大家解讀老報紙背后的故事
日寇喪心病狂使用毒氣炮彈
由呂志華提供的一份1941年1月4日刊發的《福建民報》,除報道了日寇在海南島建筑潛艇根據地以及日軍主力仍集中停留在臺灣等消息外,重磅報道了《皖南我軍沖入貴池 鄂西深夜襲敵奏捷》新聞。該新聞提到:“元旦黎明,四方山敵炮為策應五龍口被困之敵,向我西武當一帶轟擊,炮彈多系毒氣,我軍冒毒氣沉著應戰,將敵擊退。”喪心病狂的日寇,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居然在炮擊時使用毒氣炮彈。要知道,毒氣炮彈這類化學武器能對人造成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傷害,戰士一旦吸入毒氣,神經和內臟會迅速遭破壞,這種痛苦簡直比死還難受。1925年,國際聯盟通過了《日內瓦議定書》,該議定書明確規定各國禁止在戰爭中使用化學和生物武器。日寇此舉正是對國際公約的踐踏。《福建民報》的這則報道,讓人們更加認清日寇作為侵略者的無恥嘴臉。

《前進報》報道“揚中大捷”
《前進報》先后由中共澄武錫工委澄西民運工作隊、中共京滬路北特委、中共丹北中心縣委、中共蘇中第五地委主辦。該報創刊于1940年5月,1943年春停刊;1944年8月18日復刊,直至1945年10月中旬終刊。在傅志雄展示的一份1944年12月1日出版的第17期《前進報》(此時該報為蘇中第五地委機關報)上,我們看到其頭版以紅色油墨印刷,在顯著位置刊登《揚中大捷特輯》消息,整個版面充滿濃厚的勝利氛圍。1944年,隨著新四軍冬季攻勢的開展,中共丹北中心縣委、丹北獨立團經研究決定:在當年11月拔除位于揚中本島中部的老郎街據點,解放揚中縣南半部。戰斗打響前,中共丹北中心縣委、丹北獨立團進行了充分的戰前準備,并與老郎街據點偽軍第十連連長羅云高取得了聯系,說服其在戰斗中率部起義。11月19日,丹北獨立團兩個連,在縣警衛營及羅云高所率起義部隊配合下,一舉攻克老郎街、油坊橋、八橋鎮、大泡子、興隆港等5個敵偽據點,并在興隆鎮擊退日偽軍兩次增援,解放了興隆鎮以南地區。擊斃日警備隊長寺田貞一,班長田中以下日軍20余人,偽軍3人;俘虜偽連長以下官兵200余人,繳獲輕機槍2艇,步槍200余支,短槍10余支,子彈數萬發,各種軍用品五六十擔。蘇中五分區司令員韋永義授予羅云高部“揚中游擊大隊”番號,任命羅云高為大隊長。“揚中大捷”極大地鼓舞了全國抗戰的熱情。

太行抗日根據地的陵川縣政府出版的“簡報式加急情報”,粘有一根雞毛,意為緊急并絕對機密,被稱為“雞毛信”。
除了報紙以外,在傅志雄與朱軍華主編的《大浪淘沙——紅報里的中國共產黨黨史》一書中,人們還能看到一封誕生于抗戰時期的珍貴的“雞毛信”。這封密信是抗戰時期位于太行抗日根據地的陵川縣政府出版的“簡報式加急情報”,為油印字。信的下端粘有一根雞毛,意為緊急并絕對機密,故而被稱為“雞毛信”。抗戰時期,太行山抗日根據地廣泛采用了雞毛信作為重要通信工具,以應對情報傳遞的困難。據說這一創新舉措源于山西犧盟會。
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41年3月1日,《太南導報》作為中共太南地委機關報在山西省平順縣創刊,約于1942年春停刊。傅志雄收藏了1942年1月1日出版的《太南導報》,為慶賀1942年新年的到來,該報在第一、四版用紅色油墨印刷,并在兩版中縫印發“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的統一戰線,堅持抗日戰爭到完全勝利”的標語。此外,報紙頭版還刊發了《迎接一九四二年》的工作評論,文中多次提及建立統一戰線的重要性。早在1941年12月9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共產黨即發表宣言倡導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的統一戰線。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蘇等26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傅志雄展示的1945年5月3日出版的《晉察冀日報》,該報紙頭版頭條以碩大標題刊登了中國共產黨舉行“七大”的重大新聞,會議號召“要團結全黨,團結全民族,打敗日本,建立新中國”。黨的七大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召開的一次極其重要的全國代表大會,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這張《晉察冀日報》是紅色報刊的典型代表。傅志雄長期在高校從事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他認為:“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改革與建設實踐形成的一種獨特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與時代意義,紅色文化資源特別是紅色老報刊對做好新時代高校大思政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1945年8月13日出版的《渤海日報》刊登了《日本被迫接受無條件投降宣言》等文章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1945年8月,日本敗局已定。毛澤東號召對日全面反攻,朱德命令各解放區武裝殲滅拒降敵軍。《大浪淘沙——紅報里的中國共產黨黨史》一書披露了一張1945年8月11日出版的《大眾日報》號外(對開單版)。該號外刊登了《毛主席發表聲明:由于蘇聯對日宣戰 抗戰已到最后階段》《朱總司令命令所屬部隊收繳所有日偽軍武裝》等消息,為日本侵略者敲響了喪鐘。
1945年8月13日出版的《渤海日報》,在報紙的頭版刊登了《毛主席發表聲明:抗日戰爭已到反攻階段》《日本被迫接受無條件投降宣言》《朱總司令命令各解放區部隊立即迫令各地敵偽繳械投降》等文章,報道日寇即將投降的重大新聞。報紙在這一刻,成了輸送喜訊的“急先鋒”。
1945年9月8日出版的《渤海日報》,其第1版、第4版均為紅色油墨印刷,這兩個版的中縫還印有“慶祝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的碩大口號,以此表達抗日戰爭的異常艱苦與偉大。該報第1版突出報道了《日寇投降簽字典禮正式舉行 日方代表簽署投降文件后盟方各國代表依次簽字》《日本法西斯無條件投降簽字之日斯大林大元帥向全蘇廣播文告》《延安各界將舉行慶祝抗戰勝利大會》等重大時事要聞。第4版的幾則新聞和特寫同樣很有分量,比如《掃除向濟南進軍之一切障礙 我軍又克鄒平青城濟陽三縣城》《昌邑軍民舉行盛會慶祝反攻和昌邑城解放》《日本簽署降書情形》等。“日寇投降”四個字被印成了勝利的高呼。此刻無數中國人喜極而泣,抗戰以來的苦難終于化作勝利的淚水。
報紙上斑駁的油墨,正是中華民族取得抗戰最終勝利時真實的心跳與呼吸,其擁有的證史價值極高。這些抗戰老報紙昭示著:在那段暗夜行路的歲月,中華大地沒有旁觀者——從敵后戰場到正面戰場,從國內民眾到海外僑胞,億萬中華兒女以血肉之軀,共同熔鑄了救亡圖存的鋼鐵長城。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唯有不忘昨日的苦難,方能無愧于今日的使命擔當,不負明日的偉大夢想。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