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發芽的胡蘿卜種子

彭雪娟正將胡蘿卜種子倒入機器內進行篩選
昨日,位于晉江市東石鎮的福建省福禧種子有限公司新品種試驗篩選基地里,總經理彭雪娟小心翼翼地測試著新一批“禧紅202”種子的出芽率。
“為即將到來的秋季種植季做準備,每一粒種子都關系著訂單。”她手中的托盤里,嫩綠的芽尖破土而出,像極了東石胡蘿卜產業在國際市場的生長姿態。
胡蘿卜屬于世界十大蔬菜之一。作為福建省最大的胡蘿卜種植基地,晉江種植面積達6萬畝,從業人員超萬人,年產值10億元。東石更是核心中的核心,實現2萬畝的規模化生產。
每年,上萬噸帶著泥土芬芳的胡蘿卜從這里啟程,跨越重洋成為日本、韓國、阿聯酋、迪拜、泰國、越南等國家的餐桌寵兒。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這條看似尋常的農產品供應鏈,背后藏著福建種業創新的密碼,藏著精彩的“出海三破局”:用“中國芯”打破“洋種子”壟斷,用高品質“水果型胡蘿卜”打破貿易壁壘,用“中國定制”打破標準之爭,東石的種植戶與企業家用農業現代化的探索,書寫著中國鄉村對接全球市場的鮮活樣本。
一破局 自主育種破“洋種子”壟斷
中國的蔬菜種子高度依賴進口,尤其胡蘿卜種子,依賴度超過90%。
2002年,晉江引進日本的“坂田七寸”等胡蘿卜品種,種子優良但昂貴,一罐10萬粒的種子最高賣到1.3萬元,把種植利潤一壓再壓。且賣不賣、賣多少,主動權掌握在國外種企。一旦發生貿易摩擦,種植戶或將“無種可播”。
“不能讓產業鏈的‘咽喉’握在別人手里。”2020年,晉江梓源農業創始人劉建家和從福建農林大學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的彭雪娟做了一個大膽決定:聯手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專家團隊,成立福禧種子公司,攻堅胡蘿卜“中國芯”。
在培育、比對了100多個胡蘿卜品種后,表現優秀的“禧紅202”品種被篩選出來,開始大面積試種。為了讓利給農戶,“禧紅202”每10萬粒定價1500元,不到國外同品質種子的三分之一。
打破國外種子壟斷,使晉江胡蘿卜種植戶擺脫“種子定價權依賴”。四年來,“禧紅202”在閩南地區累計30多個不同地點進行試驗示范,日均出貨量已穩定在60噸。繼2022年秋季播種面積首次超過1000畝后,近年來一直保持規模化種植。
“核心技術就是競爭力。擁有‘中國芯’,我們才能把價格降下來惠及農戶,保障產業鏈安全,更重要的是,能根據目標市場的需求精準改良品種,提升品質穩定性,最終贏得國際市場的信賴和議價權。”彭雪娟分析道。
“國際市場的門檻,從來都是倒逼升級的階梯。”實驗室辦公桌上,一份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的檢測報告格外醒目:“禧紅202”的392項農殘檢測全部為“未檢出”,合格率100%。這組數據背后,是東石胡蘿卜產業應對嚴苛標準的主動作為——當地建立起從種植到采收的全程追溯系統,農戶們按綠色標準科學合理使用農資,連灌溉用水都要經過多重檢測。
“前幾年國內某產區的農產品因農殘超標遭遇大規模退貨,雖沒波及我們,但值得行業警醒。”彭雪娟說,迪拜、阿聯酋客戶的訂單量不斷增長,印證了“質量為王”的市場法則。
據悉,在晉江福禧種子試驗田中,每年有超300個胡蘿卜品種前赴后繼地參與試種。
二破局 “最甜胡蘿卜”破貿易壁壘
今年初春,東石潘山村的胡蘿卜田里迎來了特殊的客人——由5名菲律賓農業專家組成的考察團。在梓源農場的地頭,5位外國專家蹲下身,隨機拔出幾根“禧紅202”胡蘿卜,仔細觀察生長情況、葉片性狀、表皮光滑度等,甚至掰開觀察橫截面的均勻度。
鮮榨的胡蘿卜汁端上來,菲律賓本格特州立大學研究助理Lloyd Michael Lee嘗了一口便豎起大拇指:“不僅外形規整,甜度也遠超我們當地品種!”同行的菲律賓BSU農業科技企業孵化器董事Ruth C.Diego博士當即發出邀請:“希望能把這個品種引入菲律賓,我們愿意提供試驗田。”
“這并非孤例。”彭雪娟介紹,東南亞多國客商都曾組團前來考察試種,“‘禧紅202’憑借其優異的口感品質、產量和耐儲運性,已經開辟了穩定的市場,遠銷東南亞、中東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這場“田間面試”的成功,源于東石胡蘿卜對國際市場的精準洞察。“中東客戶偏愛小個頭胡蘿卜,日韓市場鐘情大規格的,國內則喜歡中等體型。”彭雪娟的筆記本上,詳細記錄著不同市場的偏好參數。
而口感,成為贏得市場的最有效敲門磚。經過不斷改良,“禧紅202”糖度可達到9—12度,可與圣女果甜度相媲美,成為福建最甜的胡蘿卜之一。記者看到,胡蘿卜已經換上了新包裝,標語突出“水果型胡蘿卜”的甜脆口感。“亦蔬亦果”的賣點,直接實現了出口溢價翻倍。
“禧紅202”的出海不僅是品種輸出,更標志著福建種業從“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三破局 “中國定制”破標準之爭
彭雪娟的手機里,存著數十篇外文文獻和聊天記錄。“這是印尼客戶發來的土壤分析報告,我用翻譯軟件逐句看,再結合專業術語和我們的種植經驗給出建議。”她笑著說,現在翻譯軟件比社交軟件用得還勤。
作為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的研究生,她和團隊每年有大半時間泡在田里,記錄光照、濕度、施肥量、生長情況等數據,再反饋給中國農科院育種專家調整培育方向。這種“實驗室+田間”的協同創新,正在改寫中國胡蘿卜產業的格局。
“以前進口種子不僅價格高,還會附加苛刻的種植條件。”彭雪娟回憶,曾經有部分種企的銷售員要求使用指定農資,否則不提供售后,“現在我們的品種不僅價格親民,還能根據不同國家的氣候土壤定制種植方案。”比如針對東南亞市場的濕熱氣候優化耐澇性,根據中東地區的飲食偏好調整胡蘿卜個頭大小,讓“禧紅202”的品質始終處于可控狀態。
通過與中國農科院的合作,東石建立起“市場需求—品種改良—定向種植”的閉環體系,從“按季收成”變成“按需生產”,以銷定產模式更好地適配了各地消費者的需求。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完善農產品貿易與生產協調機制”,為農業國際化指明了方向。晉江“禧紅202”作為福建農業“中國芯”的代表,其科研背景與出海歷程體現了科技創新與產業振興的深度融合,成為福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標志性成果。
記者手記
既要“會種地” 更要“懂世界”
東石胡蘿卜的全球化實踐啟示我們:當小農戶遇上大市場,既需要“中國芯”的技術底氣,也需要“懂世界”的市場智慧。從被動適應國際標準到主動參與規則制定,從單一產品出口到全產業鏈輸出,這里的每一步探索都在證明:農業現代化不僅是畝產提升的數字游戲,更是對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鍛造。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的“貿易與生產協調”,在東石的胡蘿卜里具象化:當392項農殘檢測全部達標時,當外國專家蹲在田間點贊時,當國產種子在異國扎根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根胡蘿卜的環球旅行,更是中國農業在全球價值鏈中,從標準接受者到規則參與者的深刻嬗變。
土地還是那片土地,但當農人的目光越過田埂投向世界,鄉村振興便多了無限可能。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