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人才和創新資源長期“單打獨斗”的困局?近期,由泉州市委人才辦牽頭建設的泉州市人才創新服務中心正式啟用,常態化面向全市廣大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和人才(團隊)開放,促進人才、技術、資本從“單打獨斗”向“抱團增智”轉變。
對于在泉企業和人才而言,這里不僅是展示城市人才政策與創新成果的重要窗口,更是鏈接匯聚在泉科研平臺、人才創新成果、創新創業融資全要素保障的線上線下綜合性服務陣地,將加快構建“產學研用金”緊密結合、多方共建共享的新生態,持續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為泉州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平臺聚能
鏈接前沿創新資源
走進位于泉州數字經濟產業園綜合樓的泉州市人才創新服務中心,科技感、現代風與人才元素交匯相融。該中心精心設置數說泉州、海納百川、智領潮頭、人才港灣、院所匯客廳、金融服務站、路演大廳、人才之家八大功能分區,提供政、產、學、研、金、服等環節的“一站式”服務體驗。運營一個多月來,已服務不少科技企業和在泉人才。
深耕低空經濟領域多年的福建省隆科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打算在泉州開拓新市場。得知泉州市人才創新服務中心可以幫助企業鏈接創新資源,該公司總經理顏春隆來到服務中心的院所匯客廳。他注意到,在中心不僅可以查詢泉州30家“大院大所”主攻方向、最新科研成果,還可以和科研平臺開展線下洽談。“我們希望在這個平臺上找到能一起做一些深度學習、自動巡檢,還有機器人應用方面的合作伙伴,也希望能一起開拓出更多的應用場景。”顏春隆說道。
“顏總經理所提出的需求,恰恰與我們目前研究的方向契合。”福建(泉州)先進制造技術研究院技術總監霍光磊對此充滿期待,“最近我們成立了服務機器人具身智能創新平臺,基于這個平臺,一些深度學習的算法,還有一些導航的算法,都可以應用在他們的無人機上面,希望接下來與他們能有更多的交流。”
金融賦能
助力破解融資難題
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的企業對資金需求迫切,卻常因信息不對稱陷入“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以往,金融機構難以精準識別企業的創新價值,企業也苦于沒有高效途徑匹配適合自己的金融產品與服務。
“我們在應用場景拓展、產線擴容及團隊建設方面,都亟需低成本資金支持。”顏春隆坦言。而現在,在泉州市人才創新服務中心的“金融服務站”,企業可以通過“線下+線上”雙渠道,快速查詢創投基金、融資服務,并精準對接各類金融資源。
泉州市委金融辦有關負責同志介紹:“我們線下會同市委人才辦等部門常態化舉辦‘泉州創投日’,通過精準邀約、深度對接,促成資本與企業需求精準匹配;線上依托企業上市咨詢、信易貸等數字化平臺,大幅提升對接效率,形成服務閉環,全方位覆蓋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金融需求。”
服務增能
AI政策助手智能導航
除了技術與資金,服務的精準與溫度同樣關鍵。泉州市人才創新服務中心通過“一站式”資源整合和“全鏈條閉環”服務機制,顯著提升在泉企業與人才的歸屬感和獲得感。
顏春隆感慨:“中心真正抓住了我們在技術突破和資金壓力上的痛點,提供有溫度、有力度的支持。這對企業輕裝上陣、專注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而同樣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泉州市委人才辦精心推出的AI政策助手“港港”。基于DeepSeek大數據模型打造,“港港”具備智能問答、政策解讀、個性化匹配等功能,成為人才的“24小時政策顧問”。
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吳璟怡現場演示了與“港港”對話的場景——只需語音或文字輸入問題,如“我是廈大碩士,來泉州有哪些支持政策”,系統便會精準推送就業補貼、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創業扶持等一系列資訊。
對企業、人才團隊而言,這里是尋求合作、融資、政策的首選驛站;對高校和科研機構而言,它又是展示成果、對接產業、推進轉化的重要舞臺。吳璟怡表示:“我們整合了科研平臺、技術成果、金融服務等關鍵資源,并依托路演大廳、人才之家等空間,常態化舉辦研討會、對接會等活動,提供線上線下融合的“一站式”服務,陪伴人才共同成長。”
以“城市所能”精準回應“企業與人才所需”,泉州始終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縱深推進人才“港灣計劃”,不僅打造出集科技、服務、人文于一體的人才創新服務中心,還持續優化政策體系、開展人才人口“雙增”行動、營造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泉州正以實際行動,為拼搏者搭臺、為奮斗者護航,真正把城市的溫度轉化為人才拼搏的熱度,在實驗室里拼出新突破,在生產線上拼出新高地,讓更多人才與城市共贏美好未來!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