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佳節,從畬族土樓的民族風情體驗,到永春縣的中式集體婚禮,再到非遺剪紙的藝術傳承,泉州各地舉辦了一系列融合傳統民俗與現代新風尚的精彩活動,用多元化的方式詮釋“我們的節日”豐富的內涵,與市民共享浪漫七夕。據泉州市民政局統計,昨日全市共辦理結婚登記710對。

畬族風情竹竿舞

喜結良緣定格幸福
南安:畬族婚俗中感受“女尊男卑”
在南安市碼頭鎮鋪前畬族村,一座有260余年歷史的鋪前土樓成了七夕活動的焦點,“2025年南安市新時代文明實踐進農村暨‘我們的節日·七夕’(碼頭專場)活動”在這里舉行。這座四方形土樓占地700多平方米,建于清乾隆年間,歷經近三個世紀風風雨雨,仍堅固如初。
賓客們在裊裊茶煙中細品畬族特色咸茶,感受“山哈”族群的山野古早風味;專業團隊演繹的竹竿舞節奏明快,竹竿開合敲擊間,游客躍躍欲試,親身體驗舞蹈的靈動;現場提供的精美畬族傳統服飾,讓群眾觸摸刺繡紋路與銀飾光華,沉浸式感知民族美學內涵;非遺漆扇制作工坊中,傳承人手把手指導,參與者親手完成繪制上色,近距離領會匠人巧思。
活動現場還舉行了“山盟海誓·愛在南安”集體頒證儀式。新人在親友見證下宣讀誓言,領取石制婚書定格幸福。“我們的婚禮辦的就是畬族的傳統婚禮,新娘坐轎子,新郎只能走路;拜堂時,新娘只需手執花巾掩面或行禮點頭即可,而新郎需行跪拜禮。”31歲的李女士是南安九都人,與畬族老公雷先生相識多年喜結連理。她告訴記者畬族婚禮中最大的特色是女尊男卑,這場傳統婚禮令李女士終生難忘,她笑稱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嫁給畬族男人一定不會受委屈。

身著傳統婚服留下倩影
永春:桃源證婚誓 金婚話真情
永春縣北溪文苑內,“緣定桃源 儉約傳情”公益集體婚禮簡約而莊重。10對新人身著傳統婚服,在桃花島、福溪橋等景點留下倩影。儀式在古風舞蹈中啟幕,新人們攜手入場,在領導嘉賓與親友祝福中領取結婚證、簽署婚書、行拜堂禮、飲合巹酒、互贈信物香囊,每一個環節都浸潤傳統婚俗與永春特色。主辦方贈送的“幸福禮包”更承載著倡導儉約婚俗、傳承文明家風的深意。
最動人的環節是6對金婚、寶石婚夫婦登臺分享婚姻智慧。一對婚齡55載的老夫婦動情回憶:“沒有婚紗,沒有鉆戒,真心相守就是幸福本質。”他們以樸素婚姻哲學詮釋“簡約方能長久”的真諦,為新人們樹立了真實榜樣。活動同步發布“喜滿永春”婚戀文旅線路,推動婚俗改革與文旅深度融合,倡導抵制高額彩禮,樹立文明嫁娶新風。

新人剪“喜花”
晉江:“剪喜”融慈善 婚俗傳古禮
在晉江,七夕活動將非遺傳承與公益理念巧妙結合。在“剪喜傳情”剪紙工坊,新人們在非遺傳承人莊老師指導下,剪出蘊含閩南文化的吉祥“喜花”。活動創新“手作+慈善”模式,新人參與“9.9元幸福捐贈”,善款匯入基金支持本地公益,傳遞“喜事新辦、慈善同行”的溫暖內涵。
婚俗互動環節同樣精彩:“閩南婚俗盲盒”通過知識卡片問答,讓新人默契協作深化文化認知;“敬茶有囍”環節中,“喜婆婆”身著傳統服飾,演示敬茶禮儀,講解“新娘茶”蘊含的尊老睦家之道,強化新人對閩南婚俗的認同感與儀式感。

“七夕·鵲橋相會”以藝術場景再造節日盛景
安溪:鵲橋煙火繪長卷 實景演出敘情緣
在安溪,金谷溪岸的“七夕·鵲橋相會”則以藝術場景再造節日盛景。“假如愛有天意”實景演出以天然溪岸為舞臺,融合高甲戲《白蛇傳·游湖》、情景劇《唐伯虎點秋香》、情詩朗誦與閩南語歌曲,在“相遇·相知·相守”敘事中串聯古今藝術表達。
鵲橋燈光隨倒計時逐一亮起,倒映溪波;煙花隨情歌節奏盛放夜空,觀眾紛紛攜手許愿,在漫天華彩中鐫刻浪漫記憶。活動還設置古風NPC互動、非遺手作市集及兩岸青年茶話會,以文化為媒,為安溪文旅融合注入新活力。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