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內洋溢著滿族文化氣息
梧坑村位于南安霞美鎮西南,是泉州地區唯一一個有完整建制的滿族村。走進村內滿族文化館,不禁為多彩多姿的滿族文化所吸引,這里有泉州粘氏族譜記載,有歷史名人記略,有滿族老姓對照表,有金源文化圖騰崇拜的描述,還有圖文并茂的滿族禮儀、服飾、歌舞的展示,盡顯獨特風情,令人大開眼界。更難能可貴的是,粘氏一族還是金國皇族的支脈。
一世祖曾是金國統帥

梧坑村民居門楣上的“完顏世胄”匾額
走入梧坑村,你會發現這里的人家門楣上掛著“完顏世胄”“完顏傳芳”“潯海衍派”等匾額。據當地民眾介紹,梧坑粘氏是我國古代金國大將軍完顏宗翰(1079—1136)的后裔,他們與泉州其他地區的粘氏一樣,皆奉完顏宗翰為一世祖。完顏宗翰本名粘沒喝,女真族,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長侄,金國杰出的軍事統帥、政治家、謀略家。據《潯江粘氏族譜》載,完顏宗翰有子二人:完顏真珠、完顏割韓奴。當時金廷內部各派一度爭皇權,不少功臣被賜死。為避糾葛,真珠與弟弟割韓奴商議決定以父名冠姓,改稱粘真珠、粘割韓奴,表明無意爭皇位。“粘氏”由此而來。
粘氏八世祖、入閩始祖粘博溫察兒于明洪武年間由山西河中入閩,徙居晉江永寧,永寧鎮迄今還保存著粘博溫察兒的陵墓。粘博溫察兒的裔孫又從永寧分播至晉江衙口(亦稱南潯、潯海),故稱“潯海衍派”;后又衍播至泉州郡城、南安梧坑等地。所以若要溯源,泉州粘氏實為金國皇族支脈。
明清以來,粘氏后人耕讀傳家、人才輩出。清中期,政府鼓勵閩南居民移墾臺灣。粘氏第二十二世祖粘萼率領部分族人東遷至臺灣鹿港西南海邊定居。該地的村名為“粘厝”,后又衍分出“頂粘”“廈粘”等村,郡號俱為“潯海衍派”。由于同根同源,閩臺粘氏族群始終保持聯系。近幾十年來,臺灣粘氏族人不斷組團來泉,尋根謁祖。
精彩紛呈的滿族文化

完顏宗翰塑像威風凜凜
梧坑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滿族村,八成以上村民姓粘。步入梧坑村滿族文化館的大門,一尊古代人物的半身塑像引人注目。該塑像頭戴毛皮帽,盤發成辮,絡腮胡,身披戰甲,威風凜凜。村民稱,這便是大名鼎鼎的粘氏一世祖完顏宗翰。完顏宗翰16歲從軍,以勇武著稱,史稱其“內能謀國,外能謀敵,決策制勝,有古名將之風”。
館內展示的滿族文化極為豐富,有關于女真族起源的介紹、金源衍派的歷史、泉州粘氏族譜的記載,也有滿族老姓對照表、宗族習俗的描述,以及圖文并茂的滿族禮儀、服飾、歌舞等展示。古時,滿族傳統的禮儀表現在衣、食、起、居、言、行、舉、止各個方面,十分講究。單是見面打招呼的禮節就可見一斑,依輩分、性別不同,滿族的見面禮分做跪叩禮、打千禮、抱腰禮、擦肩禮、握手禮、撫鬢禮等。
“跪叩禮”為青年男女向長輩人所行的大禮,老人坐在炕上,年輕人一跪三叩首,男子叩頭時,手須扶地,以示尊敬;女子叩首須行“萬福”禮。“打千禮”一般是在日常交往中,用于晚輩見長輩或久別重逢的兒女見父母,行禮時,左膝前屈,右腿后彎,身體略向前傾,右手自然下垂,這一動作既不同于單純的作揖,也未至于下跪,顯得既莊重又不失恭敬。“撫鬢禮”為平輩之間撫鬢點頭行禮。“抱腰禮”用于至親或貴賓相見,行禮者右腿搶上一步,兩手張開,抱住受禮者腰部,若受禮者年長,則左腿半跪;受禮者以撫下拜者后背作為還禮。“擦肩禮”俗稱“碰肩膀頭”,即平輩男子相見時相互拱手致意后,互碰雙肩,以示親近。此外,男女青年相見時,多以握手或拉手致意,不必更多拘禮,俗稱“握手禮”。

富有濃郁民族氣息的滿族舞蹈
梧坑村的老人表示,隨著時代變遷,滿族古禮逐漸被現在的鞠躬、握手等禮儀取代,經過長時間的民族大融合,梧坑村民已基本“漢化”,平常一些風俗習慣和禮節都與漢族人無異。但也有一些滿族古禮則通過其他形式傳承,如莊重優雅的打千禮、婀娜高貴的撫鬢禮可以通過舞蹈的優美舞姿來表現。如今,村里一支由粘氏姑娘組成的滿族舞蹈隊,每逢喜慶日子都會身著滿族傳統旗袍,為遠方來的客人們表演富有濃郁民族氣息的滿族舞蹈。
據介紹,滿族特色服飾也有豐富的含義,服飾中的紋飾和刺繡,承載著吉祥、幸福、繁榮等寓意。這些紋飾和刺繡不僅僅是裝飾,更傳遞著滿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祝愿。梧坑人表示,希望其背后的滿族文化,能像蟳埔女的簪花圍一般發揚光大,被更多人看到和了解。
神秘古印或為女真文字印
來到梧坑,你會發現當地人對村內的一株柿子樹格外重視,老人們甚至會將其尊為“神樹”。據說這與梧坑粘氏肇基有關。

古老的柿子樹依舊每年結果
相傳,在清初粘氏遷徙南安的過程中,老族長得觀音托夢,夢中有語“你助我,我助你,燈籠熄處好安居”。夢醒時,老族長拾得一尊觀音塑像與一串念珠,他于是背著塑像帶領族人,行至梧坑山間。夜里休息時,老族長順手將手中燈籠與念珠掛于山林樹上。次日,族人醒來發現,四周高山圍繞著一片從未開發過的荒林,溪流清澈,鳥語花香,而前一晚掛燈籠與念珠的大樹長滿了熟透的柿子(閩南語“丁柿”),燈籠與念珠卻不翼而飛。族人猜測,或許是那念珠化為了條狀樹枝,燈籠化成了火紅的柿子。閩南話里“丁柿”與“定居”諧音,于是,這支粘氏族人就在梧坑村安居下來。如今,傳說中的這株柿子樹依舊挺拔,每年能結出眾多果實。

山林之中的慈云寺奉祀南海觀音

神秘古印上的文字至今尚未得出結論
傳說雖有些離奇,不過在梧坑的山林之中還有座慈云寺,據說就是粘氏肇基梧坑時所建,內奉南海觀音。寺中保留著一枚古代的鐵印鑒,上面的文字據說為金朝女真文字,但迄今無人能識。文獻記載,女真人初無文字,大致從完顏阿骨打的祖輩頗剌淑(金肅宗)起始習契丹語。阿骨打本人最初只會契丹語,在其破遼后始識契丹文字,后令子弟主習契丹文。金立國后公文一度使用契丹文。但這與金人的女真語畢竟不同,阿骨打又令臣僚以契丹字和漢字為基礎,試制女真文字,并于金天輔三年(1119)詔令頒行,此即“女真大字”。20年后,熙宗完顏亶參照契丹字又創制另一款女真文字,即后世所稱“女真小字”。梧坑村保存的這枚古印用的是“女真大字”還是“女真小字”呢?村民表示曾有專家來鑒定,但并無定論。
耗時200余年修成族譜
粘氏入閩后受漢文化的影響較深,明清兩朝倡導族人學習漢文化,同時鼓勵參加科舉,涌現出一批仕宦之家。其中粘燦、粘洪錄、粘本盛等名宦,皆入載史冊。清末泉州陳葆堂所著的《泉志昌后錄》中,記載明清泉州名門望族42家,粘氏一族即位列其中。
泉州粘氏不忘編纂族譜、修建宗祠,以追源溯流,緬懷祖先。粘氏宗譜始修于明嘉靖年間,由十三世祖粘燦(1472—1555)主修。譜載粘燦有感于“家譜不修,我儒缺一典也”,于是“據史書,詢之宗老與里戚故老”修成《潯江粘氏族譜》。粘燦,字懋昭,號滌樓,官至南京山西監察御史,晚年辭官后致力于編修粘氏族譜。然而該譜稿后因故落水,“有一二遺失”。明隆慶二年(1568),十五世祖粘鐘德方才將遺失的部分補全。粘氏宗譜到了清初有較大的拓展,清順治八年(1651),十六世祖粘本盛(字道恒、號質公)訪北方同宗,合修成全冊。康熙四年(1665),粘本盛的兒子粘士麟又“輯修武邑世系,合一冊”,基本完成了粘氏族譜的藍本。可惜這部族譜的原稿后又佚失。十九世祖粘敦祥乃與族中叔侄兄弟多人攜手再度修譜,事竣,付之梓。乾隆十五年(1750),二十世祖誠齋公慨然以修譜為己任,綜核家乘,舉族合修,一部翔實記錄粘氏歷史及宗族體系的《潯江粘氏族譜》才終于告成。這譜牒歷200余年,凝聚眾多精英心血,方才修成,可謂來之不易。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