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產業,是德化的立縣之本、富民之基。
3700余年的制瓷歷史為當地產業發展積淀了深厚底蘊,德化現擁有陶瓷企業超4500家,其中,規上企業250家。2024年,德化陶瓷產業集群規模達663億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85%以上,同比增長15%,增速高于全國陶瓷產業平均水平。
在“中國白”閃耀世界的榮光背后,一場以創新破局、以生態聚勢的工業倍增攻堅戰,在德化全面鋪開——今年年初,為落實省委“奮勇爭先、再上臺階”要求和全市重點工業企業倍增行動部署,德化縣委、縣政府快速響應,出臺行動方案,擘畫發展藍圖:力爭到2029年,產值超5億元企業規模穩步擴大,新增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數量顯著提升。
“培育壯大重點工業企業規模,加速構建以陶瓷產業為主體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實現德化‘向好、向綠、向新’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德化縣縣長吳志樸的話語擲地有聲,工業倍增路徑圖清晰可循: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鞏固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推動更多企業數量、創新能力等核心指標倍增,推動企業拓規提質,產業生態更加完善。
隨著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德化工業經濟呈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今年1至6月,德化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位居全市第六,工業投資增長34.5%、位居全市第四,自營出口同比增長4.03%、位居全市第七,實現逆勢增長;新增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3家、市級產業龍頭企業12家。德化白瓷入選工信部首批“中國消費名品區域品牌”。

德化以空間破局加快城區東拓腳步,城東工業項目集中區古洋開發片區已雛形初現。(融媒體記者陳小陽 攝)
機制破局 全鏈賦能育強企
“倍增行動是德化陶瓷產業邁向千億產業集群的催化劑。”在德化縣副縣長鄭榮尊看來,實施重點工業企業倍增行動,德化正當其時——
2018—2022年,德化縣實施陶瓷產業跨越發展五年行動,產值從328億元增長到502億元,產業規模持續壯大。2023年又啟動了“中國白·德化瓷”產業高質量發展五年行動計劃,力爭到2027年實現陶瓷產業集群突破千億元。鄭榮尊表示:“去年,德化陶瓷產業總產值達663億元,為倍增行動開展打下良好基礎。”今年是五年行動計劃實施的關鍵節點,開展倍增行動,將加速點燃產業高質量發展強引擎。
為持續保障重點工業企業倍增行動順利推進,德化縣委、縣政府第一時間制定《德化縣重點工業企業倍增行動方案》,聚焦規劃實施產業方案、構建梯度培育體系、加快綠色數字技改、加大科技創新發展、全力拓寬市場渠道、強化招商引資提質等六大重點任務,系統性推進重點工業企業倍增。“我們將重點做好前端診斷、中端賦能、后端服務三個環節。”鄭榮尊介紹。
梯度培育,構建“雁陣”梯隊。德化創新建立“一企一檔”動態管理臺賬,對規上企業和具有高成長潛力的中小微企業進行地毯式摸排和精準畫像,精心篩選出150家優質企業納入“倍增儲備庫”,重點跟蹤其營收增速、研發投入強度等核心發展指標。同步實施“小微企業升規、規上企業提質、骨干企業做強”的梯度培育計劃,著力構建層次分明、接力發展的“雁陣式”企業梯隊。
技術攻堅,破解升級瓶頸。針對家族企業發展瓶頸、工藝瓷智能化改造難等產業痛點,德化一方面大力引導企業擁抱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新營銷“五新要素”,推動傳統產業涅槃升級;另一方面積極搭建平臺,支持中科智能裝備研究院成功研發AI視覺噴釉機器人,助力豐弘機械攻克多工位滾壓成型機技術難關。今年以來,全縣已推廣智能裝備75臺(套),推動65家企業“上云用數賦智”。同時,借助“何朝宗杯”工業設計大賽等高水平平臺,促進國潮文化、非遺元素與智能陶瓷深度融合,催生出寵物陶瓷、AI電子水杯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跨界產品,打開了市場新藍海。
服務護航,響應“零延遲”。德化建立縣四套班子領導掛鉤幫扶346家重點企業機制,25個縣直部門提供“一對一”精準服務。創新打造企業訴求“收集—分辦—協調—反饋”全流程閉環管理機制,確保問題“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面對復雜難題,則啟動跨部門專班進行集中攻堅。針對出口企業普遍反映的海運成本高痛點,德化迅速行動,開通“陶瓷專列”,有效降低企業物流成本達20%,切實為企業紓困解難。
創新裂變 智造引領價值躍升
“倍增行動”釋放的政策紅利,正轉化為企業協同創新的澎湃動能。在科研院所的有力護航下,德化陶瓷企業銳意革新,向價值鏈高端發起有力沖擊。
走進新博龍陶瓷有限公司的智能制造示范車間,全自動注漿生產線高效運轉,異形多瓣模滾壓成型自動生產線精準作業,機器人噴釉臂揮舞自如——這是公司與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在德化建設的“陶瓷產業智能裝備中試研發平臺”合作研發結出的碩果。這家專注于香薰陶瓷賽道的新銳企業,每年堅持將過半利潤投入智能化改造。“機器代工帶來的是產能與品質的‘雙飛躍’,產品成品率提升到96%,生產效率提高了80%以上。”新博龍陶瓷有限公司經理蘇榮沛介紹,從“制造”到“智造”,不僅讓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更助力其成功開拓了西班牙、意大利等高端市場,今年上半年產值已突破1000萬元。眼下,公司正加速建設5G智慧工廠,通過“3賦能+1協同”MES制造一體化平臺,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鏈條創新生態。
同樣在智能化浪潮中煥發新生的,還有老牌陶瓷企業佳誠陶瓷。 該公司生產線上,數字化變革同樣深刻。作為德化首批完成“機器換工”的重點工業企業,佳誠擁有的4條全自動生產線、8條半自動生產線以及自動上釉機、噴色機等智能設備高效協同。“我們還完成了窯爐改造,引進德化第一批2條66米全自動數顯控制隧道窯,每天燒制量從30立方米提高到100多立方米,用電量可節省30%以上。隧道窯的余熱還被回收用于烘干瓷坯,真正實現了綠色生產。”公司董事長蘇建源告訴記者。當前,佳誠陶瓷主要生產設備的數字化覆蓋率超過90%,形成了從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數字化生產線,特別是公司于今年啟動的“全自動陶瓷生產線智能化制造項目”,正推動其在平臺化設計、智能化制造等領域實現新跨越。如今,佳誠陶瓷生產的陶瓷花盆和家居用品遠銷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占比高達90%。
在這場深刻的“智變”浪潮中,中科陶瓷智能裝備研究院扮演著關鍵的技術破壁角色。“我們緊盯產業痛點,為企業提供從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到人才培育的全方位支持。”研究院工作人員杭嘉璇介紹。該院研發的“陶瓷四工位智能噴釉機”成功攻克噴釉不均勻的行業難題,換釉清洗時間大幅縮短至1.5小時;為新博龍量身定制的國內首臺“滾壓多瓣模”自動化設備,顯著降低勞動強度60%,成品率提升15%。截至目前,德化全縣累計推廣智能裝備755臺(套),規上企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覆蓋率高達95%,為產業整體躍升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與此同時,院企間的產學研聯動還在更廣的領域進行:廈門大學薩本棟微納米研究院與富東陶瓷開展激光雕刻等新工藝研究;引進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的“鋁基耐熱硅板”、湖南吉成新材料的“碳化硅復合材料耐火板”等新型窯爐材料技術,補足耗能耐用硅板缺口。
當技術創新在車間如火如荼展開時,材料領域的革命也在同步發生。
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華夏金剛,完成了從古建筑屋頂藝術陶瓷工藝師團隊到高耐熱陶瓷配方科研引領者的華麗轉身。2022年,公司自主研發的以碳晶材料為核心的竹炭鍋系列產品橫空出世,涵蓋湯鍋、煎炒鍋、燒水壺、水杯、餐具及電飯煲等小家電。“竹炭鍋的技術突破,解決了傳統陶瓷絕緣無法導磁傳熱的根本缺陷,使其能完美應用于電磁爐等現代廚房場景,填補了國內‘大健康’陶瓷炊具的空白。”華夏金剛經理李秀婉表示。竹炭鍋的廣泛推廣,有效拉動了德化本地竹資源的開發利用,為鄉村振興注入綠色動能,實現了產業反哺鄉村的良性循環。據悉,近年來,華夏金剛持續投入大量研發經費,致力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企業自身工藝的深度融合,并啟動建設智慧工廠,推動企業向綠色智造、智能制造轉型。
如果說材料創新拓展了陶瓷的功能邊界,那么設計賦能則重塑了陶瓷產品的美學價值與市場定位。剛完成“小升規”的昌宏禮品有限公司,憑借對工業設計的極致專注,在看似不起眼的冰箱貼領域闖出一片天地。走進公司展廳,但見木質、竹制、陶瓷、琺瑯彩、亞克力等材質各異、設計精巧的冰箱貼琳瑯滿目。“小眾賽道,設計就是核心競爭力。”昌宏禮品總經理張光明介紹,公司專門成立8人研發設計團隊,并成功簽約法國知名藝術家讓·米歇爾擔任設計顧問,汲取國際前沿靈感。
工業設計是創新鏈的起點和價值鏈的源頭。“我們鼓勵陶瓷企業建立自己的設計中心。”德化縣工信商務局局長賴詩壇介紹。近年來,德化通過鼓勵企業創建設計中心,落戶全國陶瓷行業唯一的國家工業設計研究院,落地中國動漫陶瓷供應鏈產業園,成立全球陶瓷供應鏈管理中心、“中國白·德化瓷”義烏優品選品中心等,多維突破工業設計發展。如今,德化已擁有國家工業設計研究院1家、省級工業設計中心2家、市級工業設計中心9家、縣級工業設計中心30家,多層次的設計生態體系日臻完善,為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意動能。
五大護航 厚植倍增沃土
工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全方位、強有力的要素保障體系。賴詩壇介紹,為扎實推進重點工業企業倍增行動,德化全力構建政策、融資、法律、人才、市場五大保障支柱,為產業騰飛培植深厚沃土。
政策保障強信心——系統梳理整合智改數轉、工業設計等208條惠企措施,確保企業應享盡享。全面落實境外參展展位費、出口信用保險、公平貿易支持“三個100%”補貼政策,以及省市最新出臺的支持拓展國內外市場20條措施。積極宣講解讀應對國際貿易摩擦風險的16條策略,穩定企業預期。 今年以來,已有238家次工業企業獲評工信部、省工信廳、市工信局授予的“數字三品”應用場景典型案例等榮譽;新增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3家(總數達94家,全市第3)、省級創新型中小企業23家(總數達158家,全市第3);新增市級產業龍頭企業12家(總數達84家,全市第2)。
融資保障活血脈——大力宣導省級技術改造項目融資支持專項貸款(技改貸)、市級技術創新基金“白名單”政策以及全省金融機構的87個特色金融產品。持續創新金融工具,常態化開展政銀企擔融資對接活動,暢通企業融資渠道。今年以來,包括太陽鳥工藝在內的17家企業成功列入省重點技術改造項目,錦瑞隆等13家企業入選市級技術創新基金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白名單”,累計幫助168家企業獲得省技改貸、技術創新貸、應急周轉金等融資支持近20億元。
法律保障御風險——面對國際貿易規則變動帶來的挑戰,特別是美國貿易政策調整的影響,德化主動作為,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開展涉外法律政策專題解讀,加快選聘專業涉外商務法律顧問團隊,為重點工業企業提供精準的法律風險識別、預警和應對解決方案,全力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為企業出海保駕護航。
人才保障注動能——組織重點企業走進華僑大學、福州外語外貿學院、江西景德鎮陶瓷大學等高校開展“引才校園行”,采用“政策宣講+優質崗位推介+現場簽約”一體化模式,精準吸引高校畢業生來德就業創業。同時,靈活運用全職引進與柔性引進相結合的方式,靶向招引產業急需的高端人才和技能工匠。今年以來,聯合人社等部門已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活動20場,累計服務企業558家次,發布就業崗位近1.2萬個次,達成初步就業意向3083人次,為產業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市場保障拓空間——加速推進中央商務區、物流監管中心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高效運營全球陶瓷供應鏈管理中心、跨境電商集聚區、陶瓷外貿集聚區等開放平臺。多維整合資源,精準布局國內外市場:一方面深化與“米其林指南”的戰略合作,借助其全球餐飲頂流品牌的影響力,提升德化陶瓷在高端消費市場的形象與份額;另一方面,在鞏固歐美傳統市場的基礎上,搶抓共建“一帶一路”和RCEP區域合作機遇,積極組織企業赴日本、東南亞等地開展巡展推介,系統性開拓金磚國家、中東地區等新興市場增長極,不斷拓寬“中國白”的全球版圖。
昂首邁向千億產業集群,重點工業企業倍增行動,正為千年瓷都德化注入前所未有的澎湃動力。站在新的歷史起點, 以“瓷”為鏈,以“智”為變,一個創新活力奔涌、綠色底蘊深厚、全球影響力持續擴大的世界級陶瓷產業集群,正在閩中大地加速崛起。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