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網(wǎng)-泉州晚報訊 (記者黃雅珊)在泉州洛江區(qū)羅溪鎮(zhèn)洪四村,破敗的明代宮廟昭靈宮里供奉著道、儒、佛教的十余尊神明。去年初,這座宮廟引來泉州文史界關注,并被稱為“神仙俱樂部”,大家也開始為其修繕事宜出謀劃策。日前,宮廟重修落成并舉行重光慶典,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同慶祝。記者了解到,該宮廟是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登記在冊的文物點,這次村民共集資190余萬元予以重修,并進行了周邊環(huán)境整治。
據(jù)該村熟知村史的退休教師黃新興介紹,明萬歷年間,社會動蕩,因為洪四村的地形呈小盆地狀,易守難攻,離這里不遠的莆仙人為逃避戰(zhàn)亂,遷徙到村里定居。當時,從莆仙遷來的林姓倡議興建宮廟,以仙游的建筑風格設計,供奉當時莆仙一帶流行的道教圣祖。明嘉靖乙未年(1535年),在當?shù)攸S氏八世祖黃思詢的參與主持下,始建仙靈宮,即現(xiàn)在的昭靈宮。記者了解到,斷定昭靈宮是明代建筑,除了史實記載,宮內方形的石躓在下,圓柱狀的柱礎在上,這種典型的明代建筑風格也可為證。
近日,記者在宮內看到,這里仍保留有多種神明,除了主祀元始天尊、道德天尊和靈寶天尊,合稱三清道祖外,還有配祀土地神、張?zhí)鞄煛⑹プ鎷?媽祖)、武安尊王大相公、二相公(原型為唐朝將軍張巡、許遠)、五谷王、大使公、舍人爺、觀音菩薩和關圣夫子等各路神明。據(jù)悉,該做法尊重了泉州師院教授吳幼雄等文史界人士提出的“重修時尊重歷史、尊重百姓的信仰,保留宮內主祀配祀神明”的觀點。
泉州市文管所文博研究員黃真真說,這座道、儒和佛多教合一,融合多元文化的“神仙俱樂部”,其實就是一座“小型宗教博物館”,是泉州作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縮影。“老百姓認為,凡是神明都能保佑他們。”83歲的洪四村村民黃世王老伯說,抱著這種觀點,多種神明才能共處一宮。他介紹,其中五谷王就是民間信仰,以前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二,村里要通過五谷王卜當年的年景、雨水如何,以確定當年為主種什么谷物。
據(jù)洪四村的村干部介紹,多種神明和諧共處,也維系著村民心連心。昭靈宮確定重修后,村民積極響應,紛紛慷慨解囊,共集資190多萬元,除了翻修昭靈宮,還準備把周邊環(huán)境修繕一下,將這里整合成信仰、休閑和娛樂為一體的文化活動場所。
1、本網(wǎng)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chuàng)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wǎng)原創(chuàng)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